可亲可敬的熊爹爹
纪红
来历史文化学院工作之前,就知道熊铁基老师的这个习惯:每天定时到校园各地走一走,转一转,溜达一两圈。2018年底我到一号楼上班后,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上午十点半左右,下午四点左右,他都会拄着手杖,一步一个脚印漫步来到学院,从一楼转到三楼,再从三楼转到一楼,既是换脑休息,又是散步锻炼。每个开着的房间,他都要进去看一看、问一问。碰到新来的老师,他就问得更仔细些。由于我家先生曾是历史系的学生,我和熊爹爹很早就认识。在院办第一次碰见,他就问我:“你来我们学院当书记?”我笑着一边点头一边说:“您要多多指导哦。”他慢条斯理地说:“iì—shū—jì,有点拗口,呵呵,不过,领导叫起来大都拗口,这样也好,容易记住。”
院办庞老师笑呵呵地对我说:“书记不要太客气,我们都叫他‘熊爹爹’。”看得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跟熊老师很熟,可以时常和他开开玩笑,熊老师也不言语,只是一边笑着一边慢慢走到其他办公室去了。武汉人习惯给话多、啰唆、爱管闲事的人起外号,称作“婆婆”。他们叫他“熊爹爹”,不知是否也含有此意。
2019年9月6日,一个星期五下午,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会议结束时已经快到6点了。我正在办公室整理东西准备回家,罗老师匆匆忙忙跑到我办公室说:“书记快下去看看,熊老师摔倒了!”我急忙冲到学院大门口,见不少师生围成一团。我走近一看,熊爹爹正无力地靠在一把临时搬出来的木椅子上,满脸瘀青。我焦急又难过地问:“熊老师怎么不小心摔跤了?”熊爹爹蚊子般的声音答道:“下门口的台阶时,跟一个学生在说话,没注意一下踩空了。”说话间,120救护车开到了一号楼门口,几个教师、学生协助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熊爹爹送上救护车,几名师生争相跟车前往医院……救护车开走了,不少老师、学生仍聚集在院门口议论着,担心着。
当天晚上,电话传来熊爹爹的消息,经医院CT等各项检查,熊爹爹此次幸无大碍,就只是一些皮外伤,再观察一下就可以回家了。啊哦,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打心眼里为熊爹爹感到庆幸!第二天,得知熊爹爹已经回家,我们就准备上门看望。电话联系他时,平时极其随和的熊爹爹一口拒绝了,很坚决地说:“我没有什么事,单位那么忙,领导们不要来啦。”放下电话,同事对我说,熊老师可能不想让你们看到他脸上瘀青的样子。没过几天,我又听见熊爹爹拄着手杖来学院漫步的声音了。我走出办公室,看见熊爹爹微笑着,脸上的瘀青几乎没有了。
2019年11月2日,来历院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作为学院受邀领导代表参加在我校举行的“史学与文学的对话:《史记》研究的问题与趋势”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安排了三项议程,首先是我代表学院对莅临会议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致欢迎辞,接下来的两项内容分别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讲话,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先生讲话。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正式的场合近距离聆听熊爹爹讲话。我竖起耳朵,握着钢笔,做好记下一字一句的准备。熊先生说:“这个研讨会的重要性在于,《史记》是很多人一生要读的书。张大可先生就是如此,我自己也是有四十年的阅读历史。因为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五帝本纪》的第一篇就是写黄帝,司马迁将黄帝定义为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黄帝的神话是从庄子开始,黄帝的人化就是从司马迁开始。关于‘炎黄’的考证,很多也是以《史记》为依据来考证的。朱熹讲得很好,司马迁不仅是‘才高’,而且是‘识高’,就是司马迁的判断力很强,能够将历史传说进行准确的判断整理。《史记》的史学问题与文学问题,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史记》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
熊先生时年已过86周岁,讲话声音洪亮,谈吐自如,思维敏捷,完全未看讲稿,虽然少了些平时说话时的随意和笑容,却让我又增加了一分对熊爹爹的认识和敬佩。
2020年寒假突发疫情,武汉封城,校园封闭,小区封锁。学校指挥部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成立华师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每周征求各单位离退休困难老教师的需求,订单式为他们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一周一次。我第一时间想到我院几位高龄独居困难老人。一天上午我打电话告诉熊爹爹这个消息,他详细问了问此次可以订购的菜品种类后说,这周不需要,家里还有菜,下周再说。听了他的话,我一下安心了很多。之后熊爹爹又订过几次,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亲自解决。他说:“你们都那么忙,我自己能做的,就不给领导们添麻烦。”这是一位87岁的老先生,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对我说的话。
更让我感动的事在后面。
正常上班了,熊爹爹又恢复了往日一天来学院“巡视”两次的习惯。7月初的一天下午,他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走进我的办公室,坐到沙发上后对我说:“我刚才到院办找一份报纸,《光明日报》上面刊载了我的一篇文章。”我问:“找到了吗?”他点点头说:“找到了。”他打开报纸,2020年6月27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载着他的大作《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我把敬佩的目光从报纸转向他,他微笑着说:“不要光局限于写大论文,有时小文章可往报纸上投投,一样能发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一个多月后,熊爹爹的另一篇文章《黄老献疑》又一次刊登在8月1日的《光明日报》国学版上。
这可能仅仅是我知晓的他这两个月的部分成果。此时,我对他的佩服已转为深深的敬意了!
2020年12月,第五轮学科评估开始了。学院的老师们纷纷忙着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联系师生、撰写案例……材料中有一处提到熊老师,在给他前面加定语时,提法较多。一次学院专题讨论会上,他的学生——学院的刘固盛教授发表的意见被大家广为接受。刘老师说,熊老师的前面可以加上“著名历史学家”——著名历史学家熊铁基老师。
哈哈,我是多么幸运,工作在这么一个地方,每天有著名历史学家来漫步,来“督查”,来探问,来指点和关心……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