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十二讲》的策划与出版
在积极加强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书系”建设的同时,恩师也十分重视中心的教材建设和文化推广。2003年4月,恩师积极推动中心与湖北省道教协会在母校联合举办全省道教文化研习班,参训的学员主要为全省各地道教宫观的“当家”人。此举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道教界学术合作的有益尝试。授课教师主要来自在汉高校和中国道教协会从事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学者,其中多位是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书系”的编委会成员。当时,道教文化研习班的教学活动没有统一使用固定教材,学习资料主要为授课教师的讲义和研究文稿。针对这一情况,恩师认为应该将学术资源的利用与中心教材建设和文化推广相结合。记得当时他曾对我们讲:“詹石窗教授撰有《道教文化十五讲》,我们也可以将道教文化研习班讲座成果形成特色,出版我们自己的《道教文化十二讲》。”根据他的动议,刘固盛教授积极组织道教文化研习班讲义作为《道教文化十二讲》稿源,形成系列十二讲。第一讲:《道藏》文化价值的多棱透视(唐明邦);第二讲:道教经典略论(董恩林);第三讲:《周易参同契》的易学思想(萧汉明);第四讲:道教炼丹术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唐明邦);第五讲:唐宋道教内丹学论纲(刘固盛);第六讲:道教与民间文学——以八仙传说为例(刘守华);第七讲:道教对中国神话的继承与发展(陈建宪);第八讲:道教音乐(胡军);第九讲:庄子及其思想简论(刘韶军);第十讲:“三玄”的生态观——兼论“三玄”生态观在道教建筑中的体现(王玉德);第十一讲: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刘固盛);第十二讲: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熊铁基)。2004年,恩师和刘固盛教授主编的《道教文化十二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恩师在书序中对道教文化研习班主讲和编写人员做了介绍,也对该书的出版价值和学术意义进行了阐释:“一是可以供今后举办类似的研习班选用,二是为广大道教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参考读物,或者可以说‘雅俗共赏’。”
《道教文化十二讲》的策划与出版是恩师在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成立后,与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书系”同步推进的道家道教文化建设专项,这些工作为中心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心的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些专项策划与建设中,他始终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体现了高风亮节的为师风范。
多年来,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曾造访过众多的道教名山和宫观,均得到众多经师和乐师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对道乐共同探究的情形令人难忘。但能成为熊门弟子,则是我人生幸事。恩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师德令我敬仰和感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沐受师恩,蓄积于心。
在华中师范大学求学期间,恩师和师长们的“传道、受业、解惑”使我受益终身。在恩师、师长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当代正一与全真道乐研究》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入选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出版,这些都体现了恩师、师长们对我的关爱。“博士论文得到肯定,现在又正式出版,是胡军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今后的学术之路还要走下去,希望有新的更大的里程碑出现”——每当我看到恩师对我鼓励和鞭策的文字,心中无限温暖又深感不安,唯有努力做出更多成绩,才能不负恩师的厚爱与期望。
近日,我拜读了2020年6月27日《光明日报》上的恩师大作《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米寿之师依然笔耕不辍,令我感慨、敬佩又汗颜。在此,敬祝“天真烂漫”的恩师百岁青春!福寿无量!吉祥安康!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教务处、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
【注释】
[1]“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首届编委会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平(湖北省道教协会、武汉市道教协会)、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史新民(武汉音乐学院)、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刘韶军(华中师范大学)、何春生(江苏茅山道教协会)、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范军(华中师范大学)、胡军(武汉音乐学院)、萧汉明(武汉大学)、董恩林(华中师范大学)、潘一德(江苏茅山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