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综合性的研究
由于老庄学著作众多,内容极其丰富广博,所以熊铁基先生的老庄学研究注意以史学、哲学、宗教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其主体内容进行综合性的阐析。文献、义理、宗教诸方面内容,无不涉及。
例如《中国庄学史》谈到《庄子》一书的版本,指出其书经历了一个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过程,认为古本《庄子》52篇为刘向选定,并有内篇、外篇之分,这种可能性很大,此本曾流传到魏晋南北朝,后为郭象删定的33篇本所代替。而“隋唐以后长期流传,我们今天能看到《庄子》,基本上是郭象所编的本子,隋唐及其以后的庄学史,主要是以这个本子为基础而展开的”[14]。又如论及庄子的思想内容,认为他阐述了一种完整的以人为本位、以社会为归宿的思想,其要点在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所说的精神自由、万物齐平、顺乎自然,这是庄子思想的三个基本支点。掌握了这三点,就可进而讨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的问题。而这四者又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目的:处世的修养,人性的德充,社会的宗师,帝王的责任”[15],这样的归纳十分恰切。
由于老庄之道的抽象性与开放性,使得儒、道、释各家思想都能够与之联系起来,那么,通过老庄学这一特殊的窗口,便可以看到儒、道、释是如何在《老子》《庄子》这两部不朽的经典中找到互相对话与沟通的共同支点,他们又是如何交融与碰撞的。因此,就研究儒、道、释三教思想来说,老庄学都是一个极好的角度。对此,熊铁基先生也是十分注意的。试以道教对《老子》的诠释为例。《老子》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教中人士对其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诠释,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例如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借《老子》五千文以弘道阐教,所传《老子想尔注》,乃通过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建立起了其道教神学理论体系;又如唐代道教学者借《老子》《庄子》之注而阐发重玄思想,由此使得道教哲学实现重大突破;再如宋代的道教学者一般不再将《老子》《庄子》往神仙法术方面发挥,而是把它们与道教内丹心性论联系起来,以内丹心性释《老子》《庄子》,或者说借《老子》《庄子》而谈道教性命之学,成为此一时期老庄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总之,对老庄学展开综合性的研究,是推进老庄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选择,而“深入全面地进行老(庄)学研究,是大有可为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