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乏新见

(四)不乏新见

一提到秦汉时期中央的高级官吏,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是三公九卿。《秦汉官制史稿》认为,这种提法很不准确,秦代并没有实行三公制度,人们所常言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也不是并列关系,御史大夫与丞相相比从秩禄到印绶的规格都相差很远。三公正式成为法定的官名,是西汉成帝时候的事情。“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为宰相”,从此时起,丞相的职权便一分为三,三人平起平坐,三公制才正式确立。就“九卿”而论,《秦汉官制史稿》认为,这只是习惯的仿古的说法,并非固定官制。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不认为秦和西汉有固定的九卿之制,只因后人盲目遵从三国时韦昭的说法,认为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以至于贻误至今,其实上述说法并不可靠,《秦汉官制史稿》据《汉书》有关列传所载指出,号称九卿者不限于上述诸卿,如汲黯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郑庄“至九卿为右内史(后改为京兆尹)”等,可知称卿者不限于九个,也无等级之分,故著者以“诸卿”称之,颇有见地。

又如太尉一官,郑玄所注之《礼记·月令篇》、班固之《汉书·百官公卿表》以及《汉官序》都众口一词地认为是秦官。《秦汉官制史稿》大量引证了有关秦国与秦朝之资料后指出,从秦国到秦朝,似乎没有一个太尉那样的固定的最高武官职位,相当于汉代掌武事的太尉的官吏只有国尉,从而纠正了旧说。

对于中朝官的论述,《秦汉官制史稿》亦有卓见之处。一般人认为,秦汉时期中央官吏中最有实权者是公和卿,《秦汉官制史稿》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从演变情况看,自汉武帝时起,公、卿的权力日削,而中朝官的权力日增,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仅作备员,而中朝官中的尚书等权倾内外。既然其变化如此之大,但《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均把尚书放置在诸卿之一——少府的下属官吏的地位上加以提及,并不能反映出其职权的本质上的变化。《秦汉官制史稿》一反《汉书》《后汉书》的叙述方式,把中朝官同三公、诸卿一样,并列专章加以阐述,这种安排本身就说明有独到之见。

中朝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后代的官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密切的渊源关系,如隋朝以后的三省六部制就源于汉之中朝官。对中朝官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秦汉官制史稿》亦有精辟的见解,作者认为首先是大司马大将军,再者就是掌枢密的尚书台,尚书和侍中官位日隆又有新的内朝发展起来。大将军的官名在武帝时固定下来,它与中朝官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其地位相当于丞相,而实际的优宠和权力都在丞相之上。尚书之官,战国已有,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而更多地加以利用,随后权力日增,但一般都是以中央高级官吏领、平、视、录尚书事的形式出现,不领、录尚书事便徒具虚名。在中朝官中,作者还指出了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加官,官吏有了加官之后,地位就有了变化,可以与闻大政,成为枢机重臣,特别是侍中,后来成为三省之一门下省的长官。

在对地方官制的阐述中,亦新意层出。根据文献记载,一般说法认为,秦汉时期的三老是有其行政职务的。但《秦汉官制史稿》考证后指出,三老不是行政职务,亦无俸禄,它是统治者在地方上树立的道德化身罢了,这一看法新颖,与众不同。

再如秦汉时期的乡亭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言:“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似乎秦汉之制,亭为乡里之间的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组织。自从顾炎武提出秦汉之制是以乡统里之后,不少学者慧眼所识又有续作。而《秦汉官制史稿》指出,秦汉之制,既是“十里一亭”,又是“十里一乡”,都是讲的地方行政组织,亭和乡是同一级的单位,亭是城市中县以下里以上的单位,在乡村的亭亦为县以下的乡镇,但其作用有所不同,因而亭吏和乡官的职掌各有侧重。这一结论持之有据,不失为一家之言。如此等等,以上所举远非全豹,它对史籍起到了正误补缺的重要作用。

此外,作者通过对古代官制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基本规律,即在百官之中,处于“总统”地位的原来多是君王的亲近私臣,如周代之太师、太保、太傅、太宰、冢宰,秦汉以降的尚书、侍中,他们起初或为乐官随王出征,或为媵臣、傅母服侍于内,或为罪人“屋下执事”,或为小吏传书殿中,或为卑职掌管东舆衣服,以至于为皇帝提便壶倒啖盂者流,由于经常在君王身边,受到私幸信任,后来上述卑职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不同时期宰辅职务的荣耀名称。这充分反映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君主忧心忡忡,只信任他身边的亲侍随从,而这一规律的发现,对研究某些官吏的职权为何经常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社会科学方面的作品,大多不可能白璧无瑕。《秦汉官制史稿》在论述官吏制度的得失与时政兴衰之关系方面虽有涉及,但似嫌分量不足,也或许是作者的侧重面不同。在体例方面,上下册之间也有不尽一致之处。上册三公、诸卿之后附有表格,反映其属员状况、职掌内容、秩禄级别,而下册州郡、县官吏之后则附以简图仅反映其隶属关系。再者,《秦汉官制史稿》再版之时能否附上一些实物照片,如不同等级之官吏的印绶、服饰、车驾……以扩大读者的眼界。

(原载《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8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