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的策划与出版

一、“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的策划与出版

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成立后,恩师作为创始人,在中心成立之初就开始酝酿一项庞大系统的学术计划,即希望依托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学术平台推出系列道家道教研究学术成果,以此打造中心学术品牌,培养专业领域人才。他时常对我们讲,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老庄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但在道教研究上还要大力发展,要注重道教历史、文化与思想方面的研究,要善于汇聚道教界的学术资源和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恩师的叮嘱和期望深深触动了我们,也调动了师生为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由于我自1994年起就涉足江苏茅山道教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多年来与江苏茅山道院杨世华会长及道众在道教音乐研究上长期合作,具有学术交流的前期基础,便在入学的第二年,向中心推荐将江苏茅山道院作为合作对象。得到恩师的首肯后,我于2004年专程赴江苏茅山道院,约见杨世华会长和郑志平、冯可珠副会长等道协领导商议此事。鉴于母校的学术影响和恩师的深厚学养,茅山道院欣然同意每年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共同开展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2005年,在恩师和刘固盛教授的策划下,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陆续推出。“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成立编委会,由恩师和杨世华会长担任主任,刘固盛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并礼邀著名学者陈鼓应、唐明邦等担任顾问,编委会委员则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道教协会、武汉市道教协会、江苏茅山道教协会的专家、学者组成[1]。恩师为“道家道教研究书系”撰写总序,在序中他对书系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这个书系能够坚持下去”,“希望这个书系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它自己的特色。”恩师曾对我们讲,这个书系一定要做好,要组织好的稿源,一本一本地做,以后摆在一起成系列就好看了。我理解他所言的“好看”是对书系学术成果的期盼,也是对书系出版质量的期望。多年来,在恩师和刘固盛教授、范军教授等统筹推进下,书系先后出版《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詹剑峰著)、《道论》([韩国]李顺连著)、《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王丽英著)、《葛洪研究论集》(刘固盛、刘玲娣编)、《茅山道教志》(杨世华、潘一德编著)、《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梅莉著)、《当代正一与全真道乐研究》(胡军著)、《葛洪研究二集》(杨世华主编)、《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徐华著)、《道教老学史》(刘固盛著)、《天师道传说汇考》(刘守华著)、《英语世界老学研究》(吴雪萌著)、《清代老学研究》(王闯著),《国家、宗教与社会:以近代全真宫观研究为中心的探讨(1800—1949)》(付海晏等著)等道家道教研究著作。其中,既有对道家道教经史典籍的研究,亦有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新论,还包括五部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研究报告,彰显了“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在学术研究尤其在道家道教研究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

在“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的建设中,恩师坚持学术标准,积极鼓励推出新人新作,定期组织召开书系编委会学术会议,还不辞辛劳赴茅山道院进行实地调查和开展工作交流。正是在他的全力倾注下,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一张靓丽的学术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