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拒“礼”,让我仰视熊师门下

三次拒“礼”,让我仰视熊师门下

因为对师门心驰神往,但又听闻先生门下历来考研竞争激烈,所以第一次叩响熊先生家门时,我特地提了两瓶上好的白酒,一来这算作是有点拜师礼在手,二来有酒在手敲门胆子壮些。

“哪一位?”熊先生一边问,一边开了家门。见我一身风雪,立即把我请进家里。听了我也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国文化史的介绍,熊先生表示欢迎报考,同时嘱咐我也要充分备考政治和英语两门课。

师生首次见面交流顺畅,我正开心起来时,先生突然指着我手上的两瓶白酒认真地说:“考我研究生肚子有货就行,白酒一定得拿回去!”这让我又一时脸红起来,师母李老师见状连忙解围说:“熊老师不喝酒。”

酒提回武汉教育学院,被我几个男学生撞见了:“哎呀,冯老师今天请客呀!”五六个男生,从食堂里一人多打了一份菜,围坐在我办公室里,三下五除二后把两瓶白酒干掉了,差不半个月工资就这样进了我们这群师生肚皮里。然而,熊先生的形象却在我心中变得高大起来,超过他矮小身材无数倍。

1991年,我研究生顺利毕业,一时不知道如何报答师恩,思来想去后拟好一副对联“走东南西北路不改一身正气 讲秦汉隋唐史总是满腹学问”,横幅“一代师表”,特地请荣获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的杨忠茂先生题写,并把对联装裱起来,同时还特地买了一只鲜活的老母鸡,高高兴兴地送到先生家里。

“这副对联好,我乐意收下,因为符合我要努力的方向。但这只鸡子,你一定得拿回去。”师母连忙解释说他们不吃鸡子,更不会杀鸡,并笑着说:“你下次送花,我一定收!”

2003年先生七十华诞,华师历史系主任赵国华老师是熊铁基学术座谈会的召集人,我们众多师兄弟给他建议每人出份子钱,合送一个大红包给恩师。熟知先生习性的赵主任连忙说:“不慌不慌,我先试着问下熊老师。”果然,先生坚决拒受弟子们的礼金,还先行支付了座谈会餐费。

后来,当把我参与主编的《武汉湖泊》《城市记忆:记者镜头里的武汉》《茶画中俄:两国外来的湖北见证》等书先后送给先生时,他总是满脸笑容地迅速收下,边翻阅边肯定地说:“这个好!这个好!”

这就是桂子山上的“铁鸡(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