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秦汉军事制度史》
庆文
400余年的秦汉两朝,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因为这一时期出现过秦皇、汉武这样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也因为这期间全面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在士兵成分、军队构成及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军事历史经验,为其后1000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史学界颇重视这段军事制度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唯面世的多有探讨某一具体问题的文章,较少反映秦汉军事制度全貌的综合性著作。熊铁基的《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这是一部颇具功力的学术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称道。
一是论述深刻。秦汉文武本不分途,流传至今的《史记》《汉书》等史籍也没有专门列有兵志章节。宋人钱文子勾古稽沉,作《补汉兵志》,仍难以反映当时军制的全貌,许多重要问题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本书作者从补写“兵志”的目的出发,却不囿于旧志写法,对现有史料简单整理和分类,而是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秦汉军事制度放到当时整个社会发展中去考察,特别注意它与秦汉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便真正理解和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对前人及今人的已有研究成果,作者也不盲从。他根据个人多年研究的心得,从其善者,驳其谬误,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是结构新颖。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秦汉武装力量这一庞然大物,作者从解剖基本细胞——士兵入手,次第述及常备军、野战军、边防军以及各军、兵种,对构成军事力量的其他要素,如装备、军马、给养、营垒、军法、兵法等都设有专章论及。这样,不仅清晰勾画出本书研究对象的基本轮廓,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也给读者以结构新颖、不落俗套之感,使本书的军事色彩更浓郁,许多军事技术史、军事社会史和军事思想史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个框架下充分展开。
三是材料丰富。作者为使本书有坚实的史料基础,不流于空泛议论,除了仔细爬梳传世的秦汉典籍史书外,还对近年出土的秦简和居延汉简材料予以充分利用,特别是士兵役龄、应募,边防军的成分和编制组织,军法军纪等重要章节,都是在深入研究简文后写出的。在论述兵器装备和军队调发符信时,还进一步参考了有关秦汉遗址的发掘报告。为补救史料记载的粗率,作者甚至费尽苦心,从战史实例中分析当时营垒的规制、造法。可以说,正是立足于这样丰富的史料基础,才使本书成为立论坚实、学术性较强的著作。
如果说本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兵法一章显得过于单薄。秦汉时代是中国兵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在整理先秦兵书、归纳总结先秦军事理论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秦汉史籍中保存了大量的兵法资料,《吕氏春秋》《淮南子》《盐铁论》等典籍中也多有论兵篇章。据今人考证,《墨子·城守》等篇、《三略》也都与秦汉有着不解之缘。材料并不算少。当然,如何深入研究秦汉兵法,则需要学术界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对本书作者的厚望也同样在这里。
(原载《军事历史》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