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考:道教起源和产生

三、最新思考:道教起源和产生

问:从您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来看,您现在主要关注的是道教起源和产生问题,您认为道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您的这一观点对以往学界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您为什么会关注这个问题?

答:长期以来,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说法影响很大。如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这两部影响很大的著作都沿袭“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的“成见”。我自己也曾采用此说。这种观点最早见于1937年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傅著之所以如此写,是受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于中国道教之分期的影响。实际上日本学者之论是根据宋代人的观点,而宋代人的观点来自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时期的材料——当时佛教徒把张道陵当成道教的代表去批判,这样就形成了道教始于东汉的观点。那么,东汉以前的道教是什么?在道教史的研讨中,就会有“道教前史”“原始道教”“古道教”“民间宗教”等许多提法,来圆汉末道教“产生”或“形成”之说。现如今更有日本年轻学者以所谓“新范式”的名义把道教形成放在南北朝时期,那就更麻烦了。这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又要找出一套说法以圆其说。我觉得重新讨论道教起源和产生问题,可以丰富宗教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吸收其“精华”因素,改造乃至摒弃其“糟粕”内容,理论和实践意义都非常大。有学者提出道教形成于战国时期,我认为或者会更早一些。

要探讨道教的起源和产生,首先涉及一些理论问题,到底什么是宗教?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叫宗教?这个问题西方学者做了概括,如要有教义、崇拜对象、创教人、宗教组织、宗教仪式等。问题的关键是,西汉时期、战国时期有没有上述方面的特征。我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我认为“鬼”“神”“仙”和“巫”“方”“道”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线索。“鬼”字甲骨、金文中都有,“神”字金文中也有,“仙”字则甲骨、金文中都没有发现。从文字发明上考证,“鬼”“神”“仙”这个先后次序应该是不错的。在古人思想信念中,鬼的观念出现较早,是从原始的祖先崇拜中发展而来。对祖先首先是尊敬,因而祭奠,所以很早就引入古代的礼仪之中。从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夏、商、周时代即是如此。

人们不想死,不想为鬼,这就创造出了神、仙。神仙信仰起源也很早,至少在西周时期、战国时期比较流行。人类早期由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发展而产生鬼神崇拜、神灵崇拜,对天神、地祇、万物精灵既崇敬又害怕(敬畏),对祖先怀念并祈求其保护。如何实现这种人与鬼神的沟通?这就产生了“巫”。从文献记载来看,商代盛行“巫”。之后巫师转变为方士,战国秦汉时期是方士的时代,同时也出现了道士。

我认为西汉时期道教与国家祀典关系紧密,表现在一是主神“太一”敬祀相同;二是道教徒参与了国家祀典,而且是祭祀活动的主力。西汉时期数以千万计的道士(方士),分布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人还有很大的影响。小的掌管各种祠庙,大的为官、封侯,他们各有所擅长的方术。这些道士属于哪一个道派,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初步分析来看,大多属于早期道教的黄老道派。西汉时期,道教还有了自己的经典,内容异常丰富,只是除了《包元太平经》有点影子之外,几乎全部亡佚了,也可以说是淘汰了。或者刘安的某些秘籍中还会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其实《淮南子》本身也可以说是道教经典。道教与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是有密切关系的,其神话内容在汉代及其以后的丧葬壁画或画像石中有同样的表现。这种文化现象理当是宗教文化。因此,西汉时期是有道教的。

目前我正在写战国时期的道教。我认为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为核心信仰,凡是信神仙的就是道教,不信神仙的就不是道教。那谁是神仙呢?黄帝、老子。黄帝、老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神仙的呢?我把有关黄帝的研究梳理后,发现他有一个“人文化”和“神化”的过程。“人文化”的过程主要是在战国时期,“神化”的过程具体有庄子描绘他怎么得道成仙的。老子也有一个“神化”的过程。过去古史辨派不承认老子是较早的,但是儒家本身都不否认孔子向老子求教,这是不需要反复讨论的。我先弄清楚了黄帝和老子“神化”的过程,然后探讨黄、老相连,黄、老、道相连。我最近完成的两篇论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和王母道问题,包括之前的数篇文章,如《略论道教的名与实——再论道教的产生问题》《略论道教的“杂而多端”——道教史新思考之一》等,说明战国时期的道教情况。如果战国时期黄帝、老子都已经成为神仙,而且都被敬奉了的话,那道教的信仰、组织、仪式、经典都有了,就具备宗教的全部要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