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自南 吹彼桂子——致敬熊铁基先生
杨亚东
读书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跨越年龄,可以不接一言笑而意已相孚。
晚辈亚东与熊铁基老先生之间就是这样。
熊先生是华大的前辈学者,鄙人是晚学后辈。我2007年春天,蒙华大收留,厕身桂子山物理学院读书教书,听同仁讲过很多熊先生为人为学的故事。神往久矣,想请先生小酌。其一,我想面陈后辈仰慕之腴言以娱先生。其二,我常以文史自娱,读过些老庄之学,想就教于先生。其三,我想触摸华大文华的老根,就如我痴爱铜器一样,仅远观必然心痒难耐,只有摩挲把玩才能称心意。
晚辈这么轻浮地讲,熊先生一定不会怪罪的。先生以通达、大气、率真名闻于华大。大学者的风范当如是。
鼎固然是青铜的好,炉固然是黄铜的好。但是,只有穿越过年代烟火的鼎炉才是真好,无关乎材料,无关乎工艺。就如一个学者的学问、风度、襟怀、性情,是不可以用职位、帽子、架子“装”出来一样。
熊先生在鄙人的眼里是位大学者,有学问、有风度、有襟怀、有性情,是“四有”大先生。因而,我才想套近乎,碰个瓷,或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意。一个学校的学者之间相互仰慕、钦佩,他们相识或不相识,都常引为同类。
熊先生治秦汉史学、老学、庄学,为学界名家。秦汉史,英雄气贲张;老庄学,清静率真。先生治学,可敲铁板,可拨铜筝,可清风入松,也可月照秋水。
亚东猜测,也许是这些学问浸润先生既久且深,形成了先生的风度和性格吧。
先生米寿,身体康健,犹能挥拍扣球,伏案治学,杏坛之上花雨缤纷。
桂子山,山不高,以华大的文华而名。
桂子山上,一代又一代学者,经历时代风雨,身世随潮流跌宕,仍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孕育了华大的文华。
桂子山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或为学问,或为名利。华大胸怀宽广,皆能容纳。呵护华大的青翠,守护华大的文华,是学人的道义。
桂子山上香樟和法桐皆为前辈所植,华盖亭亭。我以授物理为生活,厕身东边的九号楼,时常眺望楼前的大树,也常眺望居西边的人文学者大匠。
三年前,我请范军老兄约熊先生小酌,由于种种事由,未能成局。后又由于疫情,更难成约。
今逢熊先生米寿,亚东以此拙文略表晚辈对先生一代学人的仰慕之情。恭祝先生四时健旺、岁月优游!
2021年6月19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