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基老师的治学精神与参与史学
王玉德
熊老师是我读本科时的任课教师,也是我1982年以来的同事,更是我最敬重的学者之一。在他米寿之际,当然应当写点文字表示祝贺。
历史系七七级每位同学都还记得,熊老师在给我们讲秦汉史课程时,旁征博引,潇洒大气,趣味横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堂课,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度过。许多同学后来都喜欢中国古代史,这与熊老师的课程有关。至今,七七级同学聚会,一定会谈到熊老师,都感恩他当年的精彩教学。
在我心中,熊老师是一位把学术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学者。在高校,有些人做学问是因为在职拿工资,不得不写点文章以应付单位的要求,一旦退休就把学问丢在一旁。然而,熊老师不是这样,自从他1956年到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就以治学为生命的依皈。他笔耕不止,勤于思考。一直到80多岁,他每年都有文章或著作发表,并且积极申请科研课题,推陈出新。
熊老师在学术上有开拓精神。他研究秦汉官制、秦汉军事制度,由秦汉文化延伸到汉唐文化,并延展到道家道教。对汉唐文化的框架,他有独到的创新。对道家与道教,他不是简单地码字,而是极具思想性。他总是想问题,发表新见解,观点很有启发性。他倾尽心血的《秦汉新道家》,其中对《淮南子》《吕氏春秋》《新语》均有精辟的见解。他对古籍进行比较研究,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卓尔不凡,颇见功力。
熊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过数以千计的学生;他热心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弟子。
熊老师做事认真。他的每一次讲话,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每句话都是经过思考的,甚至是精心准备的。
熊老师为人有个性,不做作,不虚伪,喜怒哀乐,活活脱脱,跃然于言谈举止之间。六十岁之后,他更像一个“老顽童”,特别可爱。
以上这些,想必有些文章会详细谈到。这里,我想说一件小事,就是熊老师不仅做学问,还关心社会上的事情,是“参与史学”的楷模。我手头有一张熊老师的手札,这是十几年前我要到省里参加一个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会议,熊老师因为有事不能前往,他想借会议呼吁省里要重视道教的手札。手札原文:
如有可能,请王玉德教授代为宣读。承蒙厚爱,约我参加省的这次讨论会,本想借此机会向领导献上一点想法,因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演冲突,不能前来。我主要的建议是,希望领导和有关部门再重视一下宗教问题。宗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这几年参加海内外一些道教研究讨论活动,深感湖北地区道教活动有待有关领导的进一步关怀和加强领导。湖北省道教协会长时间未选定会长。有四位副会长,去年中国道教协会改选领导班子,湖北无一人进入,原因之一是湖北推出了四位候选人作副会长。我们自己不能确定,北京也无法确定,有武当山、长春观这样重要道教宫观的湖北省,却未能在中国道协占一席之地,这对于湖北道教的发展是不利的。还有,关于省市道协办公室的工作问题,也有值得改进之处。有关领导的工作人员可否从了解关心道教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最近我参加“道德经论坛”,前前后后接触了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和几位副局长以及司处长,他们熟悉关心宗教事业令我敬佩。据说,中国道协改选时,叶小文局长拜访了上海的老道士陈莲笙,陈道长讲了几点意见,叶局在道协会上原原本本地传达,对道教界的团结起了较大作用,这也是一种领导艺术。纸短情长,不多说了,我相信领导能从中发现点什么。
因为一些原因,我没能在会上宣读熊老师的手札,但我一直保留着它,总觉得这是我没有完成的一个任务。
从手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熊老师对道教的拳拳之心,主要有三点内容:第一,应当把宗教工作当作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认识要有高度。第二,希望湖北的宗教部门领导向国家宗教局的叶小文局长学习,要熟悉宗教工作,经常听取各方面意见,并沟能宣传专家或前辈的意见。第三,湖北是宗教文化大省,应当在全国的道协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湖北内部的意见不统一,在向中国道协申报过程中,不分先后地报了四个副会长去竞争一个位置,必然一个都不能入选。
正因为有熊老师等学者的呼喊,湖北省逐渐重视道教工作,并在接下来的改选中精心组织,认真申报候选人。终于,在2015年,武当山道教的掌门人李光富成功当选为中国道协的会长。李光富还兼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十堰市政协副主席、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武当山道教在中国道教的地位迅速提升,湖北宗教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据我所知,武当山的李光富道长,还有长春观的吴诚真道长等人多次到华师的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听课与学习,华师在培养道教人才方面是做过许多积极工作的。其中,熊老师费尽了心血,功莫大焉。
从这封手札中,我又想到了历史学者的当代责任。章开沅先生经常倡导“参与的史学”,即史学要关注现实的社会,在社会的大事中应当有历史学的声音。史学应当走出象牙塔,为现代社会的文明演进服务。我们华师的历史学一向有这么一个特点,应用历史,关注现实。桂子山上的几代史学人,都积极为祖国的现代化做奉献,熊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时下,“文化大革命”之后的老三届、老五届逐渐退休,历史文化学院现在的老师们一个个都是新面孔。我希望新同事能学习熊老师,研究熊老师,传承熊老师的学术与精神。期待我们桂子山多产生一些熊老师这样的优秀史学工作者,享誉当下,传名后世!更希望桂子山上的学者弘扬史学前辈的治学气象,创造出国内一流的学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成就!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