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问题探索
道教形成于何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126—144年)时期,以张道陵于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为标志。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以为道教的起源当从黄帝开始,或以为道教应从老子开篇,或以为道教形成于周秦,还有日本学者提出到南北朝才有正规的道教。对此,熊铁基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道教形成于战国时期。
为了重新探讨道教到底在什么时候形成这一问题,熊先生借鉴了原生性宗教和创生性宗教的有关理论,指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道教”和“道家”“老教”等一样,是一种泛称、总称,实际的道教皆为“某某道”。“方仙道”“黄老道”都是道教,开始没有创教的教主,反映出鲜明的原生性宗教的特点。不过,在历史演变中出现的各种道派又多半具有开创之祖,宗派林立,体现出创生性宗教的某些因素。可见,道教是一种原生性宗教和创生性宗教特点共存的宗教,如果两者比较,则原生性宗教的特点更加突出和明显。就道教的原生性而言,在“鬼—神—仙”及“巫—方—道”的演变中能够清楚地得到印证。从现有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学材料来看,“鬼”字甲骨、金文中都有,“神”字甲骨文中没有但金文中有,“仙”字则甲骨、金文中都没有发现。从文字发明上考证,“鬼”字的出现比“神”字早,“仙”字则出现得更晚一些。“人死为鬼”的“鬼”,原本从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对祖先首先是尊敬,因而祭奠,所以很早就引入古代的礼仪之中,从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夏、商、周时代即是如此。人们不想死,不想为“鬼”,这就创造出了“仙”“神仙”。神仙信仰起源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战国时期比较流行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史记·封禅书》既有“鬼神”的记载,也有“神仙”联称。仅此两个词本身而言,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鬼”“神”连用,最后归结为对“神”的信仰,乃至排除对鬼的崇拜祭祀。“神”“仙”连用,实际上主要是讲对“仙”的追求和信仰。“鬼神”讲的是信仰内容及其演变,“神仙”则是以“仙”为主,并且将“仙”的信仰和道术神圣化。可见,从单一的鬼神信仰到神与仙的结合,神仙信仰成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是一个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与“鬼”“神”“仙”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巫”“方”“道”的演变,这是一个与道教产生、形成有关的最重要的问题。中外古今都有“巫”“巫师”,都讲“巫术”。人类早期由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发展而出的鬼神崇拜、神灵崇拜,对天神、地祇、万物精灵既崇敬又害怕,于是对祖先加以怀念并祈求其保护。如何实现这种人与鬼神的沟通,这就产生了“巫”。人类有了社会组织、国家,巫就成了一种职业乃至官职。巫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起很大的作用,从而有很高的地位。这在“尚鬼”的殷商时代特别突出。中国殷商及其以前可以说是“巫术时代”。殷商以后巫从来没有断过,时至近代乃至今日仍然存在,但作为一个“时代”,周以后就可以说“结束”了,战国时已有方士之称,“巫师”变为了“方士”。与“鬼”“神”“仙”相对应,中国的“巫”“方”“道”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周人敬鬼神而远之,“尊礼尚施”,更注重社会政治诸问题。在政教上,神鬼逐渐淡出人们的政治视野。但是,神鬼之事不可避免,因而就有“方士”之兴起,“方士”渐渐取代“巫师”,周代后期春秋战国开始,神仙学说流行,方仙道兴起。战国秦汉时期是方士方术的时代,“道士”“道术”也同时出现。“道士之称始于汉”,至少可以说有一大部分“方士”即是“道士”。道士之术自然是“道术”,也可以说“道术”即是“方术”。总结起来,人神沟通的职能周代以后巫师被方士取代,汉代以后又被道士取代,这就是道教产生的历史脉络。“鬼—神—仙”与“巫—方—道”的关联和论述,是熊先生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新见和重要发现。“鬼—神—仙”反映的是信仰变化,“巫—方—道”则为信仰的主体,两者的关联与演变,很好地说明了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
熊先生不仅认为道教形成于战国,而且指出道教在战国时期产生了三个主要道派,分别是王母道、方仙道、黄老道。其中,方仙道和黄老道主要在燕齐地区流行,而王母道则流行于西北地区。
西王母信仰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西部地区,到了战国时期,逐渐传入中原,向东、向南不断扩散,更广泛更多的人崇拜西王母。王母道以西王母信仰为核心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道教派别,其信众以西王母信仰为基础,囊括了西北大部分地区。王母道作为一个独立的道教教派,从战国时代到西汉再到东汉一直在发展,并且在东汉时期发展到顶峰,较之六朝时兴起的道派也并不逊色。然而,王母道在经历了东汉的盛行之后,作为独立道派的存在感逐渐减弱,被上清派、灵宝派等魏晋时期后起之道派所吸收融合,西王母则被奉为各派“授经者”和女仙首领,成为地位崇高的女仙,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影响深远。没有王母道的盛行与传播,西王母在后世道派中的神仙地位就不会如此之高。
方仙道至少从春秋时期就有明确的记载了,到战国十分盛行,当时的方仙道已经是相当完备的道教。方仙道有信仰,就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神仙。有方术、仪式,方术有“望气”“祀灶”“谷道”“却老”(后二者当为养生之术)等,各种各样。仪式,《史记·封禅书》中许多祭祀仪式都与方术有关。派别师传、派别如何区分等问题值得探讨,数以万计的方士,自然会有不少派别,不同的师父所传不同,自然会形成派别,而师传也是自然有的,如栾大拜少翁为师,李少君自称师从安期生,等等。有众多信徒也是显然的,能上疏献方者都以万数,信徒自然不是少数,方仙道在当时社会影响是不小的。
黄老道也是早期道教的一个派别,黄老道之名出现于东汉后期,其渊源则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黄老道从战国到秦汉一直绵延不断,其形成与齐国关系十分密切。首先,田齐以黄帝为始祖。其次,齐国的稷下学宫与黄老道关系密切。再次,大量的与“老子相似”的黄帝书是稷下学人制造的。最后,神仙、方术的传播者大多是齐人。到了西汉,黄老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黄老道与西汉国家祀典关系紧密。一方面,两者主神敬祀相同,都崇奉“太一”。而对“太一”的敬祀,也是战国至东汉黄老道的特点。另一方面,黄老道教徒参与了国家祀典,并且是主力。其二,众多的庙祠与方士。关于庙祠,《汉书·郊祀志》中有几个统计数字,均数以千、百计,这些都只是官方的,未入官方统计数字的当然更多。祠庙是宗教场所,是宗教人员活动、生活之处。当时的宗教只能是道教(包括黄老、方仙等派)。《汉书·郊祀志》记载说,汉武帝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用方士。数以万计的“方士”到底是什么人?我们认为就是道教之教徒,也就是道士,至少大部分是。这些道士大多属于早期道教的黄老道派。其三,黄老道经典的出现。《汉书·艺文志》中已有了后世“道经”的内容,其中《数术略》《方技略》中最多,《方技略》的“房中”“神仙”以及《数术略》的部分内容,只是几乎全都亡佚了。可喜的是前些年发现西汉一些墓葬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些导引、辟谷之类的道书,可做一些补充。淮南王刘安也主持编撰了一批道书。另一个值得特别提出的经典,就是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最后,道教在丧葬礼俗中的普遍存在。已发掘的汉墓中出土的墓室、棺椁画像,是令人瞩目的内容。这些壁画和一些出土的画像石中,仙境和神仙是突出的主题。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汉画像石反映的正是道教的这一核心信仰。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神仙信仰,说明了当时道教的存在和发展情况[4]。
熊先生关于战国道教三派的划分,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王母道、方仙道与老子的关系等或可以进一步论证,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对深化早期道教史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