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杂病往来寒热均用小柴胡汤
妇人或有肝胆疾病者,经期、产后、手术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入侵,邪犯少阳,或少阳直接受邪,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或热入血室。症见往来寒热,或胸胁满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口苦、咽干、目眩,或有经血、恶露。舌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少阳,小柴胡主之。方由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可随症选用桂枝、金银花、连翘、赤白芍、当归、郁金、玄胡、丹参、桃仁、红花、香附、益母草、蒲黄炭、五灵脂等。
《医宗金鉴》论本方:“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即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腑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予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
本方被称为和剂之祖。数十年来,余常用之于妇女经期、产后、手术后以及平时外感发热,热入血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肝胆疾病,以及泌尿系感染等病之发热属少阳半表半里者,少有不效者。经验是着眼于往来寒热这一主要证候。某些疾病出现小柴胡汤证,用本方1~2剂寒热除即愈,如外感,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和手术后发热等。然而有些疾病,出现小柴胡汤证时用该方1~3剂寒热退后仍须辨治本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以及泌尿系、胆系感染等,否则可再发热。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今将近2000年。时代变迁,天时、地理、人情均有较大变化。然而该书主要方剂之一的小柴胡汤一直被沿用、发展而且功效确切。近代药理研究印证了其科学性,不失为永恒经典。
一患者40岁,经前发热1年余,曾诊查出慢性胆囊炎。月经提前4~5天,每于经前2~3天即发热。诊时正值经前2~3天,往来寒热发作,右胁下轻度疼痛,按之明显,心烦恶心,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软。此属正气不足,邪犯少阳,半表半里,由经传腑,流连不解,每逢经前,经气不利,引动肝胆郁热,直犯少阳使然。治宜和解少阳,解郁清热。方用小柴胡汤加郁金、香附、左金丸,2剂即寒热除,经来畅利。复诊用逍遥散加味调治。嘱平时就诊肝胆专科以治本。于下次经前1周再诊,防经行发热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