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血亏不荣痛,调肝归芍经后用
肝肾不足证 肝肾亏虚,冲任精血不足。行经时血脉滞涩,经行后血脉空虚,冲任胞宫失于荣濡而致“不荣而痛”之痛经。以经期或经后1、2日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色淡,量少质薄为主症。或伴头晕耳鸣,心悸腰酸。舌淡红,苔少,脉弦细弱。治宜补益肝肾,养血止痛为法。痛于经后伴腰痛,头晕耳鸣者,为肝肾亏虚证。经验方加味调肝汤主之: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5g,山药12g,阿胶10g,香附10g,艾叶6g,甘草6g。
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川芎与当归相配,活血调经。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肝肾同源”,配伍山茱萸,益精血,补肝肾。巴戟天温肾阳,益冲任。艾叶暖胞止痛。阿胶养阴补血。香附理肝气使补而不滞而调经。山药健脾益肾。甘草调中和药,配白芍加强缓急止痛之效。诸药合用,以奏养肝益精,止痛调经之功。
痛于经期而经血少,伴面色萎黄,心悸倦怠者,为肝血不足证。用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味为治:当归12g,白芍3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
方中以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主。当归、川芎调肝养血,活血止痛。白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健脾除湿。并常规加入炙甘草以增缓急止痛,健脾补中之功。以上二方之加减:经量少者加熟地黄10g、鸡血藤25g,以补血调经。心悸气短者加黄芪30g、党参15g,以益气。兼胁痛胀者加柴胡10g,以疏肝。腰痛明显者加杜仲15g、菟丝子25g,以补肾益精。有热者加黄芩10g,以兼清热。有寒者加吴茱萸6g,以暖肝缓急。
盖血虚之体,脉道不充,血行迟缓,瘀滞胞脉胞中。此即《竹林女科》所说:“经后腹痛,此虚中有滞也。”因此用加味调肝汤调肝益肾,养血止痛,临床用之数十年多效。俾木得精濡,肝得血柔,胞得温养,气疏血活,痛经可止。当归芍药散为健脾柔肝、养血止痛之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谓:“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余常用于肝血不足,经脉失养之经后腹痛,随症加味有良效。
上述六证型之外,尚有蛔虫内扰,脏腑功能失调之上热下寒证可见痛经,但目前较少,宜用乌梅丸加减,以调理寒热,驱虫止痛。余曾用该方加减治疗此类痛经42例,治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以“乌梅止痛汤治疗痛经42例临床观察”为题,发表于《湖北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还应重视调摄以预防发生痛经,如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及保暖;调情志;消除紧张情绪;注意饮食,不宜过服生冷寒凉药食;注意计划生育,减少人工流产手术。
西医学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以青少年为多见。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盆腔器质疾病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宫颈炎、宫腔粘连等引起,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临床须详细询问病史,已婚妇女应行妇科检查。或行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腹腔镜检查以明显病因与相关疾病,以利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施治。同时须与异位妊娠、流产相鉴别。
(冯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