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滞血瘀案
关某,32岁。2009年3月3日初诊。患者3年前患急性盆腔炎住院治疗,出院数月后复现两侧下腹疼痛,经期加重。当时检查为慢性附件炎,经西药抗炎,中成药及理疗治疗未愈。诊时两少腹疼痛,口苦,便干,经前乳胀,周期尚准,经量中等,经期7~9天。2月17日。腹痛加重,舌黯红苔黄,脉弦。妇检:外阴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常大,不活动,压痛(-),双附件增厚,压痛(+)。诊断为慢性附件炎。证属肝郁气滞,瘀热内结。治宜疏肝清热,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2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0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2g,枳壳12g,甘草6g,金银花25g,连翘25g,土蟞虫10g,三棱12g,莪术12g。16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5日二诊:3月15日经潮,量中等,6天净,腹痛不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妇检:子宫、双附件(-)。上方去三棱、莪术,10剂,告愈。
按: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均为热证实证;慢性者有实有虚,或虚实相兼,并有热、寒、瘀、虚等。案1属急性盆腔炎,系湿热瘀结为患。初期亦有发热等急性症状,经西药抗感染治疗,热虽退但病未减。因湿热为患,留恋难解,又与血相结,腹痛拒按、便结、舌苔灰黄腻、脉沉弦数即是。湿热瘀血胶结更是难除,用大黄丹皮汤加味集清热除湿化瘀于一方,正是对证之剂。遣方用药中的,获效较快。二诊改当归芍药散加味,意在去邪扶正以巩固效果,防其复发。
盆腔炎有虚有实,无论虚实,都与瘀血相合为患。如案2系慢性附件炎症,病程长,中西药等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余从众多盆腔手术病例证实,凡与慢性炎症有关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粘连与瘀血大致同义。慢性附件炎日久不愈,与粘连密切相关。即应活血化瘀消癥以解除粘连。如《证治要诀》所言:“经事来而腹痛,不来腹亦痛,皆血不调故也。”用血府逐瘀汤加三棱、莪术、土蟞虫等果获痊愈。
盆腔炎一病,无论急性、慢性,均应坚持诊治至愈,否则迁延日久,复生后患。
(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