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城市
市委常委会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增比进位,努力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具有历史记忆、新乐特征、现代特色的“羲皇圣里、空港城市、创意之城”。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在《新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编制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彻底改变了我市无控规、无规定依据的历史。编制完成了《总体城市设计》《县城容貌改造提升规划》《道路交通工程专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为开展城乡建设、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基本遵循。在石家庄市率先编制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地下管线综合专项规划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
(二)提升城市形象功能。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并举,深入推进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建设了新华路西延、鲜虞街北延等道路工程,车站北斜街、邮电北街、商业路、郎基路等小街巷提升改造工程,以及东环路、南环路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扮靓了城市形象。成立了“新乐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城区集中连片开发建设。持续抓好房地产市场清理整顿,城市开发、建设秩序进一步规范,在石家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强力推进城区供水、供热、雨污管网建设,实施了供热“汽改水”三期工程,建成了第三、第四水厂和长杨路污水提升泵站,开工了新华路、久乐南街雨水以及东名街雨污管网、三元路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我市成为石家庄市率先实现城区雨污分流的县(市)。紧盯重大交通项目不放松,京港澳高速连接线、京港澳高速安承线地道桥、长车线二期等工程竣工通车,107国道新乐北段拓宽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建设了总里程12.9千米的农村公路。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制定实施了《城市管理标准化管理办法》,对城市管理要素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评价考核,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
(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点面结合、集中连片、整体提升”的思路,以十二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伏羲台、河北美院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祭祖先、看动漫、闻书香、观画展、赏民俗、搞采摘”于一体的“伏羲文化旅游片区”,初步形成了“多点连线、成片带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在工作中,坚持以重点村为龙头,突出抓好“两清一拆一绿”、坡屋顶改造、墙体粉刷、环村林带建设等重点工程,并以此为示范,整体推进全市面上工作。截至目前,23个重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特别是高铁沿线村坡屋顶改造工程,顺利通过了河北省美丽办终期督导考核验收,并得到高度认可。同时,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高标准启动了长寿街道、马头铺镇、彭家庄乡等3个乡镇(街道)35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托管试点工作,托管农村保洁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其余9个乡镇的保洁托管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将于近期进行招标。
(四)全力改善生态环境。严格落实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和增绿等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利剑斩污”行动,全力打好改善生态环境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持续推进企业减排,拆除工业燃煤锅炉67台,安装油烟净化设施410台,督促16家合法停车场、修理厂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定期安排城区路面洒水冲洗作业,做到了“洗城降尘”常态化。对主城区供热进行了无煤化改造,大力开展农村散煤污染整治,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2.5万台。建设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建立了公安、环保、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动机制,实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狠抓水污染治理,组织开展了涉水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地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标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对城区主干街道绿化进行了提档升级,对伏羲公园等进行了提升改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持续推进成片造林绿化,高标准完成了村庄绿化、农田林网、“两河”绿化等任务。2016年,我市地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级以上天气天数同比增加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