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种植业

【概况】 2004年,全市农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三大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抓好传统优势农业,提高瓜、菜、油的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培训和示范农民,提高瓜、菜、油种植效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重点加强项目跑办力度,以项目建设拉动全市农业全面发展。围绕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深化种植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特色产业升级;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以审促管,加强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农资市场。狠抓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改进作风,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优异成绩,新乐市农业局被新乐市委、市政府评为实绩突出单位。

新乐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培育形成以西瓜、花生、蔬菜、生猪、奶牛为主的“三种两养”五大特色产业。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县”;是河北西瓜之乡、花生之乡、生猪调出大县。“新乐西瓜”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拥有华北最大花生米交易市场——“新乐花生米市场”。

2004年,尽管全年阴天多、光照少、降雨多、气温低、湿度大、病虫害发生严重,但在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战胜了罕见的不良气候条件和严重的病虫害,仍然夺得小麦好收成。小麦种植面积28.3935万亩,平均亩产581千克,总产16.5001万吨,亩产比上年减少2千克,总产比上年增长18.22%。全市种植大豆9300亩,平均亩产305千克,总产2833吨。

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27.2625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7.83%,亩产450千克,总产12.268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1.71%。尤其是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补贴农民150万元,增加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5万亩以上,使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25万亩以上,为下年全部实现小麦优质专用化准备了条件。玉米品种在试验比较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全市种植的郑单958等一批优质杂交种。玉米种植面积27.1875万亩,亩产583千克,总产15.8594万吨,亩产比上年减少2千克,总产比上年减少3.88%。大豆种植面积9000亩,亩产305千克,总产2748吨。2011年,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田分别获石家庄市级二等奖、一等奖;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田分别获石家庄市级三等奖、一等奖。

2014年,夏粮实现“十一连丰”,全市36.42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01.3千克,亩均同比增产33.3千克,总产18.3万吨;玉米28.4万亩,平均亩产610千克,比上年增产26千克。经济作物稳步发展,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2万亩,平均亩产307千克;西瓜、甜瓜种植面积6.015万亩,总产22.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2.55万亩,总产85万吨,夏播大豆0.85万亩、薯类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中药材示范性种植基地1个,以马头铺、街道办为主产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030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6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15.91%。

2016年,全市36.4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77.2千克,其中“百亩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田小麦”经省市专家认定实打实收亩产704.23千克,创新乐市新高。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2.8万亩,产量85.6万吨,产值32.5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6.8万亩、温室0.37万亩,新建0.1万亩;大中棚6.43万亩,有3万亩已进行设施更新升级改造,市域东部瓜菜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创建2个供京津蔬菜示范园,即河北庄稼主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鑫河种植专业合作社。西瓜、甜瓜种植面积6.02万亩,产量17.7万吨,产值1.44亿元。

【主导产业】 西瓜 2004年,西瓜种植面积5.5万亩,平均亩产3900千克,实现总产21.44万吨。在低温、连阴多雨,少光潮湿等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条件下,农技人员及时在西瓜种植上采取穴种稀植,更换砧木,增施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重点预防的技术措施,使西瓜个大、匀称、成熟一致、颜色鲜、品质好、价钱高、收益好。在瓜贩较少的情况下,采取就近销售,开拓周围市场,瓜贩、瓜农一齐上,汽车、三轮一起用,使西瓜顺利销售完毕,没有给瓜农造成损失,得到农民好评。2005年,建成小流、西王、孔村、大岳4个西瓜科技园区,10个百亩以上西瓜科技园区和50个西瓜种植专业村,初步建成国家级西瓜生产基地专业村。西瓜种植面积5.898万亩,亩产3901千克,总产23万吨。其中大棚西瓜15000亩,中小棚西瓜40000亩,地膜覆盖西瓜5000亩。冬春季生产礼品西瓜10亩。在大棚瓜收获后,又试推广大棚秋西瓜200亩,其中,大棚西瓜亩产3000千克,亩效益3600元,通过采取复壮措施,推广二次结瓜技术,平均亩二次结瓜2000千克,又实现亩效益2000元,实现大棚西瓜总亩效益5600元,全市的大棚西瓜总效益840万元。秋季西瓜生产中,在邯邰镇小流村推广200亩产秋瓜2000千克,于中秋、国庆期间上市,上市价格1元/千克,实现下茬西瓜收益2000元。在承安镇赤支村进行礼品小西瓜的生产实验,于元旦、春节期间上市。通过采用割蔓再生技术,于2006年早春完成二次结瓜。使全市继续保持全年有瓜上市的局面。在2005年的西瓜生产中,全市开展西瓜高产竞赛活动,各地瓜农积极响应,二次瓜收获后,出现许多亩产超过4500千克的高产地块,同时也出现超大个西瓜,渔砥村陈兵毅种出的大棚西瓜最大个15.3千克,被河北省电视台《世纪乡风》栏目组评为瓜王,并奖励彩电1台。2010年,西瓜种植面积5.9万亩,年产量22.6万吨。2016年,西瓜、甜瓜种植面积6.02万亩,产量17.7万吨,产值1.44亿元。

甜瓜 新乐市的甜瓜推广生产,从品种在新乐市的天气气候适应性与市场接轨的情况,确定中早熟品种适合新乐市秋甜瓜生产,在邯邰镇渔砥村陈双杰户、陈五香户试种白玉薄皮甜瓜、白玉王厚皮杂交甜瓜,由于该品种的早熟性,使得能在国庆节前正常成熟,并且上糖充足,克服其他品种上糖量不足,食之口感不良的缺陷。于2005年6月中旬育苗,7月初定植于大棚中,9月开始甜瓜成熟上市,一上市便受到市场的欢迎,上市价格从2.4元/千克一路上升到5元/千克,各超市争相购进。陈双杰种植4亩甜瓜亩产3000千克,亩实现收益5000元,4亩甜瓜收入20000元。2011年,利用“菜篮子工程”项目补贴资金70万元、贷款贴息10万元,新建成以邯邰镇、东王镇为核心的万亩瓜菜生产基地1个。全市瓜、菜产业形成温室、大中小棚、地膜和露地种植等多种模式合理搭配、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2015年,瓜菜以邯邰、东王两镇为主产区,辐射带动木村乡、大岳镇等乡镇的25个专业村,其中西瓜、甜瓜总产24.08万吨。2016年,西瓜、甜瓜种植面积6.02万亩,产量17.7万吨,产值1.44亿元。

花生 2004年,花生种植面积14.2万亩,平均亩产330千克,亩收入1000元以上,由于花生品种好、管理好、色正、果大、粒饱、上市集中,加之全年市场行情不错,花生收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花生种植面积14万亩,以优质花生为主,其中,春播花生6万亩,平均亩产306千克,夏播花生8万亩,平均亩产289千克,总体比2004年产量增加,今年雨量少,光照充足,是花生增产的首要条件,从技术上作了调整,春播花生防治线虫病与根腐病,夏播花生重点防治根腐病,春夏播花生同时防治蛴螬为害,为花生丰产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在线虫病防治上推广的MI菌肥对线虫进行有效控制,花生生长期又推广用福气多喷施防虫,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花生技术推广的同时,还积极试种新品种冀花4号。冀花4号是一个高产品种,通过试种,平均亩产量340千克,比其他品种平均增产384千克,增产率12.3%。榨油试验,每50千克果出油18千克,比普通品种多出油3.2千克。农业局投入10万元,在赤支、东岳村、小宅等村集中繁殖新优花生品种冀花四号、太空花生等,为高产优质花生的推广准备了条件,为全市花生升级换代增加出口提供保证。2010年,花生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3.74万吨。2016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平均亩产310千克,是新乐市仅次于小麦、玉米的第三大作物。

蔬菜 2004年,蔬菜种植面积12.525万亩,亩产6327千克,总产79.24万吨。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5.7305万亩,亩产6323千克,总产99.46万吨;全市新增蔬菜面积3万亩,其中25000亩为保护地生产,建有蔬菜大棚1.4万个,占地面积1.95万亩,产量12.5万吨。大棚菜多数一年四季生产,一些蔬菜品种提前或延后上市,经济效益可观。设施栽培主要分布在大岳镇、承安镇和长寿镇,秋菜生产主要以西瓜生产后的大棚。温室蔬菜生产以番茄、黄瓜为主,黄瓜生产为冬春茬。秋菜生产主要是大棚菜,以番茄尖椒和茄子为主。大棚西瓜收获后。各类蔬菜分别在6月上旬育苗,6月20日定植于大棚中。番茄采用的技术为定穗结果,9月5日停止授粉,每穗留果3~4个,减少浇水次数,控制施肥,防止施肥量大使番茄贪青,到立冬前不能充分成熟,通过以上措施的采用,气温下降后番茄基本上都能正常成熟上市。2005年,秋番茄平均亩产3000千克,上市价格平均2元/千克,亩收入6000元。尖椒生产是新乐市秋茬生产的一个主推项目,由于新乐市生产的尖椒品质好,在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每年上市价格都平均在1.4元/千克以上,农民都乐意种植。2005年,生产的食用菌以鸡腿菇为主,夏季以草菇为主,鸡腿菇生产于9月份原料发酵,装袋接种,所用原料为棉籽皮,接种分式为5∶4∶4接种法,用种量为原料的20%,30天菌袋发满,10天后分畦覆土,浇水后进入出菇管理,现蕾前温度管理为白天18~20度,夜间16~18度,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50~100lx。每平方米出菇22.5千克,平均效益70元,每棚鸡腿菇效益14500元,扣除工本费4000元,每棚(0.5亩)纯经济效益10000元。出菇后将废菌捧起出晾干压烂,以备夏出生产草菇所用。6月开始,采用鸡腿菇下脚料,实现效益10元,每棚草菇1800元,生产周期仅30天,夏季生产三平菇再创效益4800元。10月,新乐市开始杏鲍菇生产,制定了标准技术参数和商品标准。选用的配施:棉皮90%、蔗粮2%、麸皮5%、碳酸二氢钾1%、生石灰2%、多菌灵1‰,进行高温灭菌接种,每瓶苗种接种10~15袋,接种方法采用接种帐接种,接种帐内用气雾消毒剂消毒,改换接种箱接种法,大大提高接种效率,从每天的接种箱接种800袋提高到接种2000袋。发菌温度,发菌室相对湿度80%,发菌阶段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发菌室的二氧化碳在500PPM以下,12月可进行出菇管理。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87.03万吨。2013年,财政扶持资金20万元,其中在邯邰镇南苏村嘉联合作社建设一个百亩方蔬菜设施。201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2.8万亩,总产量85.6万吨,产值32.5亿元。

【新品种新技术引试推广】 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04年,引进示范小麦新优品种6个。2009年,新乐市引进新品种邯麦11、藁优2018,示范推广优质小麦石优17、节水型小麦石麦15、普通小麦邯7086、科农199、石新828等;玉米引进新品种三北21号、蠡玉68、中农大221,示范推广先玉335、京单28、宽城15等品种;大豆引进邯豆3号、科丰6等高产高蛋白品种;甘薯引进深受大众欢迎的山东19、济薯22。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为新乐市的粮食生产提供后续品种储备,增强了新乐市农业发展后劲。

2010年,引进新品种分别为:小麦新品种4个,新品种6172、石麦18,示范推广优质小麦石麦17、济麦22;玉米新品种3个,蠡玉68、中农大221、登海66;花生新品种3个,冀花6号、冀花5号、99-1。

2011年,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市共开展农牧业技术培训19期,发放各类科技书籍3300本,光盘1200盘,科技明白纸9万多份,录播农业科技节目7期,现场解答生产实际问题140余项,培训农民群众总计12万多人次;引进各类良种40多个,主要农作物、畜禽等良种覆盖率均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5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以上。其中配方肥应用面积20万亩,占推广面积的55%以上。全年完成1000个耕层土样化验任务,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土壤质地、有机质、碱解氮等14项内容进行准确化验,取得有效数据12200个;完成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1000份,农户施肥情况调查100户。开发制作专家测土配肥系统、建立土壤肥力信息数据库,制定小麦、玉米、花生不同作物的配方,每年增收节支800万元。

新乐市是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项目试点县,建设信息终端100台,河北省、石家庄市分别于2015年1月4日、5月18日在新乐市召开启动仪式。实施农村信息服务村村通工程,定期播报农业技术,培训60名技术员,培育800名示范户,辐射带动8000名农户,建立试验基地4个。举办电视讲座3次,各种培训200余次,接受技术咨询400余人次,培训农民1万余人,发放明白纸30多万份。

2016年,小麦主推节水高产品种,玉米选用紧凑型、高产稳产品种,引试西瓜新品种6个,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5个、花生新品种7个和大棚西瓜、甜瓜高效种植模式等。围绕小麦、奶牛两大主导产业,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入户率和到位率95%以上。培育800名科技示范户,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个,辐射带动农户8000户以上。2016年,新乐市首次被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县,市农广校为培训基地分3期培训152人。

瓜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2004年,引进蔬菜品种36个,西瓜、甜瓜品种8个,繁种共计3000多亩。在新技术方面,搞成功应用白灵菇错季高产生产技术,日光温室西瓜、甜瓜错季高产技术,塑料大棚西瓜夏青椒高产技术,百利西红柿生产技术,日光温室蟠桃、葡萄错季生产技术等等。2009年,引进瓜菜新品种17个。其中引进示范西瓜新品种4个:全美4K、神童、京研2号、威霜大果。蔬菜新品种6个:芭莱姆、37-74尖椒、06-104甜椒,格鲁西亚长茄,番茄等品种。芦笋新品种7个:NJ880、NJ978、NJ951、NJ956、NJ982、阿波罗、冠军。2010年,引进示范西瓜新品种4个:全美4K、神童、京研2号、超级冬春。甜瓜新品种2个:红城七号、红城十号。蔬菜新品种9个:茄杂2号、格鲁西亚长茄,06-104甜椒、鑫早冠甜椒、亮剑尖椒等品种;土豆新品种2个,荷兰费乌瑞它等。重点推广穴盘育苗、设施蔬菜防虫网安全生产、黄板诱杀、杀虫灯控害、生物农药、功能肥等技术,效果显著,在大流、小流、渔砥、南苏、赤支设施瓜菜生产区推广应用防虫网安全生产技术。温室、大棚全部实行膜下暗灌,在南双晶蔬菜大棚和小流、大流、南苏瓜菜大棚,继续推广完善微滴灌灌溉,降低空气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技术,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瓜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菜农收入,为瓜菜无公害生产奠定基础。

植保、土肥新技术的推广。植保技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红蜘蛛等害虫推广使用甲基阿维菌素。2010年,全面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推广面积62万亩次,占90%以上,为农作物高产优质打下基础。推广药剂拌种:在推广包衣种子的基础上,全市应用药剂拌种55.30万亩次,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推广综合防治技术:2010年,推广作物综合防治技术75.6万亩次。在小麦生长后期,病虫草害综合治理,阶段性采用兼治措施,一喷多效;玉米苗期病虫兼治;花生中后期防病、防虫、防倒、防早衰综合防治技术,做到一喷多防。通过多种技术措施配套应用为作物控害增产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推广作物综合防治技术80万亩次,特别是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上,推广了用菊酯类农药或氧化乐果加杀菌剂防治麦蚜和赤霉病,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亩用水量30~45千克。在防治吸浆虫、蚜虫的药液中按1500倍的稀释倍数加12.5%烯唑醇或20%三唑酮混合喷雾,可兼治白粉病。在小麦灌浆到成熟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喷施1%尿素水+0.2%磷酸二氢钾液(或喷施宝)等预防。每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麦蚜仍需防治的地块,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倍液加10%吡虫啉20克混合喷雾防治,达到病虫兼治并增产的效果。土肥技术:2016年,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完成2000个耕层土样化验任务,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土壤质地、有机质地等14项内容进行准确化验,取得有效数据24400个;完成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2000份,农户施肥情况调查2000户。通过广泛调查,掌握全市耕地地力条件、土壤理化性状与施肥管理水平,为制定施肥指标体系和建立专家咨询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广秸秆还田技术:2010年,共完成小麦田秸秆覆盖、堆沤还田面积30万亩。推广蔬菜无公害施肥技术:无公害施肥面积5万亩。推广节水技术:2010年,推广落实“小麦—玉米综合节水技术”10万亩。该技术通过选择抗旱品种密植、秸秆还田、合理运筹肥水等措施达到节水的目的。据调查,推广该项目技术亩产小麦421.5千克,亩节本增效25元,总增效益250万元。2016年,依托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推广节水灌溉3万亩,亩节水20方。推广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1690亩,亩节水85方。推广“小麦—玉米综合节水技术”10万亩,通过选择抗旱品种密植、秸秆还田、合理运筹肥水等措施达到节水的目的。示范推广瓜菜水肥一体化技术200亩,亩节水120方。

【落实惠农补贴政策】 2004年,小麦、玉米良种供应率100%,确保粮食高产稳产。获得省级玉米优质专用良种补贴项目,到位资金50万元,补贴到8个乡镇25个村1.5万户5万亩玉米面积上。

2005年,新乐市农业局争取到国家小麦优质专用良种补贴项目共计建设面积15万亩,中央补贴150万元,每亩补助农民购种补贴10元。建成彭家庄、义合庄、协神等3个专用小麦品种展示示范方。

2009年,新乐市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涉及全市12个乡镇(街道办),补贴资金390万元,面积39万亩,补贴标准每亩10元,补贴资金于4月下拨到新乐市。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每亩补贴15元,补贴面积0.8万亩,补贴资金12万元,资金于4月下拔新乐市。按照市有良种推广补贴区域图、乡有任务分解表、村有供种清册、户有供种卡建立项目档案。专用玉米良种补贴资金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的160个村实施,补贴资金344万元,补贴面积34.4万亩,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惠及全市所有玉米种植农户。

2010年,新乐市良种补贴政策共落实资金936.7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442万元,每亩10元,补贴面积44.2万亩。花生良种补贴资金100万元,补贴面积10万亩,每亩补贴10元;玉米良种补贴资金390万元,补贴面积39万亩,每亩补贴10元;棉花良种补贴资金4.7万元,补贴面积3130亩,每亩补贴15元。

【重点项目建设】 2005年,新乐市争取的果园、菜地地力调查项目,省投入10万元,经过一年的工作,圆满完成,通过省级验收,对全市菜地和果园地力变化有了定量了解,为指导农民种菜、种果提高收入提供准确的依据。开展产品安全检测工作,向上争取资金20多万元,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培训检验检测人员,定期提供检验检测数据,保证农产品食用安全。

2007年,新乐市申报农业项目35项,共计申请到各级农业项目21项,资金480.19万元。实施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小麦、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农业 “快易通”工程、农业科技基层区域站项目、国债沼气项目、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农业生产救灾、农民专业合作社、“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无公害优质大豆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948出口创汇型花生新品种及高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花生病虫绿色无公害防治示范推广等项目,为助推全市的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09年,农业局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指南》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投资安排原则,申报的“河北省新乐市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投资方向要求。按照项目要求,于2009年3~5月间完成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2009年四季度完成各项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在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项目中,实施以凤鸣村、赤支村10000亩的油料高产示范方和两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的创建工作。在中同村、何家庄村建设万亩示范方面积10100亩、在彭家庄、大赵村建设万亩示范方面积10020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主推品种有石新828、石麦15、科农199;主推技术包括小麦规范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经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560.5千克。2009年,完成5000个土样的取土、3000个土样的16项养分含量化验、“3415”肥料效应小区试验10个、田间施肥配方校正试验10个、5000余份农户调查、3000余户施肥情况调查和取土地块GPS定位、开发制作专家测土配肥系统、建立土壤肥力信息数据库等工作。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15万亩。按着标准化村的选择标准和建设标准,建立8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样板村。每个标准化样板村设立10个示范户。农业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工程涉及新乐市12个乡镇,55个行政村,1000个示范户,实施面积5493.3亩,辐射带动20000个农户,共有技术指导员50名。通过利用举办电视讲座、专家热线、冬春农闲和小麦管理关键时机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和辐射户进行培训,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同时订购《新农民》杂志和编印《新乐市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手册,分发到各示范户手中。示范户平均亩产504.9千克,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产量450千克亩增产54.9千克,增产率12.2%,亩增收87.8元,亩节约成本35元,亩节本增效122.8元。辐射户平均亩产479.6千克,普通户平均亩产468.1千克,示范户比辐射户平均亩增25.3千克,辐射户比普通户平均亩增11.5千克,完成“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两大指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涉及7个乡镇、16万亩小麦、8万亩玉米。通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狠抓“保夏争秋”的光热资源分配及品种组合、“减次饱灌”节水灌溉、适应秸秆还田的精细整地和播种、两季作物统筹施肥、灾害全程防治等关键技术落实。强化小麦、玉米节水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与“三抢两晚”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夏秋粮均衡增产。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498.1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57.1千克,增产率12.9%。8万亩玉米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54千克,增产率10.1%,实现预期目标。

粮油高产创建项目:2010年,新乐市大力开展“百千万”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2个、玉米示范方1个、花生示范方1个。示范方内的粮油生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根据专家验收和农户实产调查,两个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514千克和506千克,比全市平均亩产415千克,亩均增产99千克和91千克,增幅分别为23.9%、21.9%。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675千克/亩,比全市平均亩产568千克增产107千克,增幅18.8%。花生示范方平均亩产335千克,较全市平均亩产312千克亩增产22千克,增幅为7.02%。在石家庄市农业局组织的“石家庄市百、千、万高产创建评比活动”中,新乐市百亩攻关田以亩产778千克和千亩展示田以亩产750千克分别获得此次活动的二等奖,万亩方获得三等奖。由于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调动示范区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品种纯度和播种质量,促使新乐市粮油生产稳步提高。2013年花生补贴面积10万亩,花生繁种1万亩。农作物补贴标准棉花每亩15元,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全市汇总面积小麦44.7万亩、玉米44.6万亩;棉花420.6亩,12月底通过一卡通直接拨付到户。

“百村千户”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工程。按着标准化村的选择标准和建设标准,2010年成立中同、西曹村、东庄、孔村、班家庄、白店、南双晶7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样板示范村。确立7名无公害蔬菜质量监管员。树立70个生产科技专业示范户。建立田间生产纪录档案蔬菜生产期,每月接受无公害生产和产品的例行检测。2016年,在邯邰镇、东王镇和化皮等大棚种植区进行大区示范推广。2016年,棚室优化技术推广面积450亩;集约化育苗技术30亩,主要以一家一户为主;设施土壤活化技术推广面积16000亩;节水灌溉70000亩。创建2个供京津蔬菜示范园,河北庄稼主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鑫河种植专业合作社。

“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工程。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完成对200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设施蔬菜生长时期,开展集中培训10余次,现场技术培训20余次。并通过受训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乐市优势农产品快速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3年,《阳光工程》项目共涉及培训任务2050人,其中职业技能250人,专项技术1800人。共三个培训,分别是新乐市种子有限公司、新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新乐市国锋西瓜专业合作社。专项技术培训班于11月9日结束,职业技能培训还未开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2016年,新乐市首次被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县,全市培训任务152人,共分3期,培训资金40万元。新乐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新乐市唯一培训基地。

国债沼气建设项目。2004年,全市建沼气池9300个,其中新建5700个,有600人参加建池技术培训,通过技能鉴定的有160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40人,持有省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20人,有沼气施工队伍30个,印发沼气安全使用知识5000多份;沼气户发展到7046户,新增示范村13个。全市累计新增示范村35个,沼气户发展到16054户。沼气普及率20%。有条件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全部增建沼气工程,逐步促进沼气建设专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聘请省专家培训国家级沼气建设技术员40名,省市级120名,达到每村1人,并向各乡、村发放光盘技术资料,派出技术人员进村宣讲沼气技术,带领部分乡村干部和建池农民外出参观学习,掀起沼气建设高潮。沼气项目为跨年度项目,2008年建成沼气池2240个,引进资金260万元;2009年新引进国家资金60万元,新增项目500户,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网点15个。全市沼气用户1.9万户,全市受益群众7万多人。2006年项目于2009年9月9日顺利通过省市专家组检查验收。2009年审批新乐市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个,国家补助资金37.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6.05万元,服务网点建设已全面完成。申报成功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争取国家补助资金90万元。全市沼气池总数2.1万个,受益群众8万人。2013年申报户用沼气400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400户;建设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30个,共申请中央投资215.8万元。2016年全面完成“2014年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并组织验收。一是全面建设完成2014年中央投资户用沼气800户,完成总投资542.3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8万元;二是完成2014年省级沼气项目200户,项目完成总投资135.58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32万元。以上两类项目均实施“一建三改”,国家补贴全部发放到位,并投入使用;顺利完成了“2015年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项目”,并组织验收。2016年1~4月,对2015年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项目进行了验收。具体包括:“煤改太阳能取暖”130户;“煤改电取暖”226户;“煤改气取暖”300户。安装完成户均经调试、使用,反应良好。投入使用后,年共可节约用煤约0.13万吨,解决了农村散煤替代,减少大气污染。

【多措并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4年,新乐市实行涉农税收收费公示制、农村中小学教育一费制,涉农负担案件追究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进行农民建房收费和农村中小学收费专项治理,查处违规单位18个,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30个,化解上访矛盾12个,全市没有因加重农民负担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和上访事件。配合有关部门调整、完善和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减轻负担1153.4万元,其中减轻农业税961.1万元,减轻农业附加192.3万元。

【建立农民参观学习基地】 2004年,进一步加大对小流西瓜精品园、大流科技示范园、赤支瓜菜示范园、大岳瓜菜示范园、东王花生品种比较示范园重点支持,重点培养不同作物的科技示范典型户:赤支李景崎温室瓜果、小流冯秋须大棚瓜菜、青村相连会土豆繁种、东王裴京社高产花生、东名村贾国计红薯育苗、长寿潘彦峰食用菌育种及生产等,使他们成为周围群众学习的样板、学习的基地,有效地带动部分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

【花生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项目】 2008年,花生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是农业部安排在新乐市的项目,该项目在承安镇赤支村实施,地膜覆盖栽培,示范点面积3000亩,核心示范区面积500亩,样板田面积20亩。该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绿色防控工作的实施,在保障花生产量不因有害生物危害形成严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农药的残留。项目要求示范区花生产量要明显高于非示范区,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0%以上,花生的农药残留要全部符合质量要求。与此同时形成花生配套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项工作由4人完成,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院1人,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1人。2人抓花生病虫检测、2人抓防治。于2月下旬制定《新乐市花生绿色防控工作实施方案》。3月中下旬去示范区进行“花生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讲座。关键季节印发明白纸3000份。5月上旬落实10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3台佳多牌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对杀虫灯诱杀成虫种类、数量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示范点化学防治次数减少55.8%。成本节约50%。 花生蚜虫、红蜘蛛采用植物源杀虫剂“云菊”,使生产的花生全部达到农业部要求的标准。

【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区域站项目】 2008年,承担河北省植保总站的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区域站项目,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实现主要病虫害有效监测防控、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发展乡村级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为着力点,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开展。安装配备光照培养箱、电子天平、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的采购,化验室、实验室、标本室、实验台、显微镜、解剖镜等。建好标准观测场和观测室,10月底完成安装小气候观测设备、虫情测报灯,购置施药设备和100台机动喷雾器,年底前省植保站完成验收。

【无公害优质大豆栽培技术推广项目】 2008年,制定“2008年无公害优质大豆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和“无公害优质大豆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在木村乡的木村、中同村建立无公害优质大豆中心示范区2个,为每个示范户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和田间调查记录;在抓好产地环境、落实各项栽培技术的同时,通过“行政领导,技术指导,物资调配,无公害检测”四大体系和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农技快讯》、新闻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技术培训和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2万亩无公害大豆喜获丰收。全市示范推广的2万亩及辐射周边县市的5万亩优质大豆,经测产,项目区大豆产量266.6千克,较项目实施前三年亩增产36.6千克,增产率15.9%,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并通过专家验收。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项目】 新乐市是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实施县,小麦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抓百亩核心攻关方和千亩典型示范区建设,带动万亩连片小麦获得高产。2008年,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设在长寿街道办何家庄、吴家庄及木村乡中同村,共计11080亩,涉及2056户。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主导品种有石新733、石麦15、石新828,主推技术有小麦规范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六大技术。经测产示范区内石新733亩穗数为49.8万、穗粒数为33.1个、千粒重按43克计算,平均亩产602.5千克;石新828亩穗数51.3万、穗粒数34.4个、千粒重按40.3克计算,平均亩产604.5千克;石麦15亩穗数52万、穗粒数32个、千粒重按42.8克计算,平均亩产605.4千克。万亩示范方按各品种面积加权平均亩穗数50.7万、穗粒数33.3个、千粒重按42.2克计算,平均亩产603.7千克。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 新乐市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辐射区,项目区涉及全市7个乡镇,16万亩小麦。2008年,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狠抓选用优种、“减次饱灌”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落实,使项目区16万亩小麦获得丰收。据6月中旬测产,项目区平均亩产497.0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56千克,增产率12.7%。玉米通过实施“一增五改”技术,使新乐市玉米产量再创新高。据9月28日测产,项目区平均亩产584.3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产535.6千克增产48.7千克,增产率9.1%。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额完成了方案目标。

【出口创汇型花生新品种及高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2008年,新乐市在承安镇、东王镇、杜固镇、木村乡4个乡镇实施,核心示范区的面积增加到500亩,平均亩产荚果368.2千克;项目示范区面积2000亩,平均亩产荚果327.1千克;推广区面积9.5万亩,其中地膜花生面积4.5万亩,麦套花生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荚果310.8千克。主要推广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机械化精播技术、麦油两熟双高产生产技术、防治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技术。使花生黄曲霉素含量标准达到国际标准。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2013年,服务体系项目总投资13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2万元;县级配套46万元。所涉及新建木村区域站已经完成,配备办公设备、检测仪器、交通工具109台套已全部到位。2013年,全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总投资150万元(省级示范县),方案正在审批过程中。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008年,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第一年,按照省、市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组织管理、实施内容、进程安排、资金使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使项目能够规范化进行。重点完成全市田间取土工作,首先搜集整理新乐市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为搞好田间3000个土样的取土工作,6月18日,新乐市召开测土配方施肥动员大会,要求50名农业技术人员对12个乡镇进行分包,负责取土、表格调查、GPS定位,按规定时间完成全市3000个土样的取土工作。会后农技人员分赴所包乡、村进行取土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指导,田间取土、土样处理工作全部完成。2008年8月20日,聘请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马利民一行6人到新乐市,根据新乐市前几年土壤养分化验数据、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建议、小麦不同施肥量的田间试验结果等资料,制定出冬小麦施肥指标体系,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肥料施用量。根据施肥指标体系为制定小麦底施的两个肥料配方,为顺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奠定良好基础。试验、示范工作。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按高中低不同肥力水平落实10个“3414+1”试验和10个配方肥校正试验。其中高肥力区试验点3个,中肥力试验点4个,低肥力试验点3个。落实3个测土配方施肥千亩示范方。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购置氮、磷、钾等试验用肥,技术人员进行准确称量,然后发给负责试验的技术人员,使试验、示范更加规范化。化验室基础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为确保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按《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新建200平方米的化验室,委托省土肥站购置必备仪器,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奠定基础。开发生产配方肥。新乐市土肥站与企业联合,走技术—企业—农民之路,农技中心提供配方,高、中肥力N16、P2O520、K2O14,低肥力N14、P2O516、K2O10,企业按配方生产专用底肥,为农民提供小麦专用肥1万余吨。并与该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配方合理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配方肥。整理档案资料。对项目实施的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有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立卷上橱,便于查找,也为今后积累史料打好基础。确保专款专用。设立测土配方施肥专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2016年,新乐市采取多项措施控制面源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8万亩,其中小麦35万亩、玉米27万亩,西瓜和甜瓜2万亩、蔬菜5万亩、花生9万亩。结合2016年省级生产乳粉用奶牛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项目,确定新乐市六合牧业有限公司、新乐市旺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家奶牛养殖场为粪污处理建设单位,年底竣工。根据《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石家庄市畜禽养殖禁养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市水源保护区内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制定并公布实施新乐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调动奶牛养殖户玉米青贮的积极性,全年共完成玉米青贮25万吨。

【“上瓜下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上瓜下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新乐市承担的2008年度设施农业项目。2008年,项目区涉及8个乡镇19个行政村,实施面积7349.1亩。其中瓜菜涉及两个乡镇3个行政村,实施面积2645.1亩。芦笋涉及6个乡镇16个行政村,实施面积4704亩。项目以大棚上茬西瓜——下茬蔬菜、上茬蔬菜——下茬蔬菜两个生产基地和芦笋茎枯病及虫害综防区为实施对象,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应用节水灌溉、防虫网、黄板诱杀等新技术,解决瓜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普及推广各项创新技术,推进全市瓜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完成全美2K、全美4K、超级冬春、京欣、奥运之光、神童6个西瓜新品种的引试、筛选,试验总结和抗裂京研2号西瓜新品种示范;NJ951、NJ978、NJ982、NJ880、NJ956、硕丰、阿波罗、冠军、早生帝王、鲁芦一号等10个芦笋新品种引进、育苗(占地1.5亩),芦笋定植地块的安排,阿波罗、冠军两个品种的示范,以及芦笋标准化栽培核心示范区、茎枯病综防试验区的建立;完成节水灌溉、防虫网、黄板、生物农药等物资的招标和订购合同。

【加强农业执法,维护农民权益】 2008年,新乐市加强管理种子、化肥、农药市场,加大执法力度,查处假冒伪劣玉米种子8000余千克,小麦种子3万千克,棉花种子200千克,规范经营不规范单位4个,出动宣传车85车次,执法人员320余人次,查处违法案件19个,全部结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药4000多箱,取缔无证经营12家,立案1起,审结、处罚10起,解决农药纠纷16起,没收毒鼠强320袋,置换剧毒农药1000多支。查处无证经营100多吨,冒用200多吨,立案并审结3起,当场处罚22起。进一步打击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有效地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2016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59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16个次,检查经营单位1962个次,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通过市场检查,发现问题23起,责令整改6起,立案17起,其中农药案件10起、肥料案件4起,种子案件3起。

【抗灾保丰收】 由于2009年11月初突降大雪,小麦提前进入越冬期,小麦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春灌期间,农牧局迅速开展“百日会战”,进行技术宣传培训、落实补助政策、苗情墒情监测,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同时,积极调剂春耕春灌物资、严格执法。落实二、三类苗麦田追肥补助资金计70万元、弱苗升级转化补贴75万元,及时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按时发放小麦“一喷三防”补贴农药50.48吨。新乐小麦春灌先进经验做法被石家庄市委、农工委刊发专题通报各一期,《石家庄日报》、石家庄电视台发布新乐市小麦春灌新闻各一期。

2010年,在全年农业生产工作中,积极开展“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共抽调2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6名农业干部,3部车辆,分组包片,组成6个服务队,坚持定期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举办培训班35场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技术指导农户8800多户、解决技术难题20多个、帮扶引进新技术项目17个。全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0期,500多场次,培训农户近40万人,制作农业技术管理建议电视讲座14期,印发各种作物栽培技术资料、技术明白纸48万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009年,普及西瓜、黄瓜、番茄、甜椒、茄子、芦笋等多种作物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规定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禁止使用和推荐使用的农药,并将资料打印成册,塑封成卡,进棚入户、张贴悬挂。使技术规程入棚率、明白纸入户率、设施蔬菜新技术推广等均达到90%以上。配合省市蔬菜抽样检查和自测,配合省市蔬菜抽检共计82个样,抽检合格率100%。检测站每月对新乐市瓜菜生产基地、非基地、标准化村、批发市场定期进行抽样,抽样区域覆盖所有标准化村、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专业化村,截至10月底,共完成抽检样品607个,检测合格率100%。2010年,做好蔬菜生产“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全市共检测样品1106个,合格率100%。省市抽检样品28个。配合省市完成蔬菜抽检共计28个样,合格率100%。9月底,启动运行石家庄市农业局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每周完成例行检测样品50个样以上,抽样区域覆盖所有瓜菜生产基地、非基地、标准化村、批发市场。做到蔬菜生产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2016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能力和完善档案(台账),在赤支村的河北博达种植公司建立市级果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个。对动物养殖场、瓜菜果品基地及农资生产经营等监管对象开展禁限用农药、农资打假、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畜禽屠宰、水产品违法违规使用渔药、养殖投入品打假、果品质量安全等多个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活动。采取现场检查、抽样检测、政策法规宣传、安全生产指导、查阅档案(台账)等方式开展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2016年共发放、张贴明白纸(通告)2万余份,检查种养户5000个次,抽检养殖环节瘦肉精尿样5400批次,酶标检测组织和尿样289个907批次,生鲜乳212个样品912批次、蔬菜31个品种7500批次、果品556批次等均未发现问题。

【农业执法】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2009年,新乐市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业局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在全市多次掀起农资打假高潮。出动执法人员1406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2400多次,组织大型培训活动4次,培训农资生产经营负责人850人次,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培训会160场次,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进行电视讲座7期,发放宣传资料5万份,与农资经营户签订责任书235份,抽查农药标签25个,抽检农药产品16个,抽检小麦11个品种,玉米18个品种,查处违法案件46起。检疫执法工作中严格检疫手续,规范种子秩序,严防疫情传播蔓延。共检查20个种子经营门市部玉米、花生、大豆、土豆、菜籽五大作物58个品种,除个别品种外,绝大部分都有检疫编号,占98.3%;有调运检疫证的8个品种(均为玉米),占13.8%。严把调运关,防止疫情远距离传播蔓延。共开具调运检疫要求信1份,签发调出检疫证书121份,检疫玉米、花生种子和商品西瓜、蔬菜、桃、马铃薯共计1354420千克,其中省内调出17份,148420千克,省外调出104份,1206000千克,均无发现检疫对象。认真开展产地检疫。2009年,检疫总面积989.5亩,生产优种308545千克,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和产地检疫编号40份,均无发现检疫对象,其中小麦产地检疫面积350亩,生产优种140000千克,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和产地检疫编号7个;花生产地检疫面积460亩,生产优种92250亩,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和产地检疫编号18个;瓜菜产地检疫面积79.5亩,生产优种1295千克,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和产地检疫编号14个;马铃薯产地检疫面积100亩,生产优种75000千克,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和产地检疫编号1个,均无发现检疫对象。开展疫情普查。全年共普查检疫对象28种,查到6种,其中小麦全蚀病仅发生3000亩,占小麦总面积0.82%;黄顶菊共发现10株,随时发现,随时拔除,彻底控制发生危害;美洲斑潜蝇病株率仅3%~5%,病叶率1%左右;棉花黄萎病发生面积1000亩,防治2000亩次,挽回棉花损失600千克;花生根结线虫病发生面积200亩,防治200亩,挽回花生损失5000千克,菟丝子仅1平方米杂草上发生菟丝子,已除治。其他22种检疫对象,经普查均未发现。

2016年,出动执法人员659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16个次,检查经营单位1962个次,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通过市场检查,发现问题23起,责令整改6起,立案17起,其中农药案件10起、肥料案件4起,种子案件3起。成立主管局长为组长的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业执法队、农产品监管办及基层站全体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全市种子、农药、肥料及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定详细的护农执法方案,明确了责任任务,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切实做到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把宣传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利用乡镇的集市日,以明白纸、媒体宣传,资料及培训会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为控制源头,杜绝非法农资流到社会, 在农资销售旺季来临之前,执法人员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对全市农资市场及乡、村农资销售网点进行重点检查。以小麦、瓜菜等种子为重点,以种子集中生产和销售区为重点区域,以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为重点环节,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套牌侵权、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超范围经营、推广销售试验用种、包装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以新乐市禁止制售使用的59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混配剂为监管重点,严厉查处生产经营违法添加高毒农药、未登记农药成分和农药有效成分不足的违法行为;提高标签检查力度,查处标签使用不规范行为;以农业部登记肥料和河北省登记尚在有效期内的肥料为重点,严厉查处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

【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2010年,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积极扶持引导,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600多人,带动农户7500余户。积极抓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机制和各项制度。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立市土地流转办公室,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充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稳定。全市土地流转农户数1000余户,流转面积3.9万亩。2015年,新乐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7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200个,养殖合作社27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5个,植保等服务类22个。入社农户3315户,入社加带动农户1076户。石家庄市级以上示范社13个。

2011年,新乐市土地流转总面积56284亩,占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3%,较2010年相比流转率提高0.2个百分点。适度规模经营(20亩以上)的面积19622亩,占流转总面积35%。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913份,占应签合同84%。出现两个5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66家,1200多人,带动农户近11000余户,分布在种植、养殖、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新乐市瑞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加入农业部挂牌行列。其中新乐市新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出产3大类30余个红薯品种,年出产优质薯苗5000多万棵,因薯苗品种全、优质高产,薯苗远销海南、内蒙古、福建、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外省客户航空托运销量占总销量的六分之一,航空托运业务为新乐市薯苗销售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2015年,新乐市7个乡镇完成耕地确权外业调查测绘面积32.6925万亩(国土二调面积)。土地流转面积12.3万亩,流转率32.5%;实现规模经营(20亩以上)100260亩,其中流转面积500亩及以上的经营主体21个。家庭农场总数44个,其中省级示范场1个、市级8个。

【新能源建设】 2015年,新乐市户用沼气项目400户,建设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1处,完成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安装250台,完成2015年能源清洁开发利用项目656户。2016年,新乐市重点开展实施农村地区散煤污染整治行动,大力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热效率。新乐市高效清洁燃烧炉具推广任务2.5万台,截至年底全市共完成炉具推广25676户;加大农村地区洁净型煤、生物质压块推广力度,全面做好农村地区散煤压减替代工作。新乐市推广洁净型煤任务55842吨、推广生物质压块3000吨,按照任务目标具体分解到各乡镇,推广型煤4763.5吨、压块260吨。

【特色农业】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冀办发〔2015〕25号)的文件要求,2016年,新乐市决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邀请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论证编写了《新乐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以石家庄市级园区庄稼主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为三个核心产业功能区:种植、养殖、乳制品生产加工核心功能区,总建设规模69853亩,总投资规模39亿元,预计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2016年10月17日,新乐市庄稼主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区通过省农业厅的现场验收,10月23日通过答辩评审。

(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