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概况】 2004~2016年, 新乐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谁投资谁受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发展,实现共有、共管、共享,采取“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民营企业+乡村基层组织”四位一体的方式共同组建。牢固树立“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思想,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目标要求,稳定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数量,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做好会员单位宣传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商品购销碘盐销售、烟花爆竹专营、化肥供应、棉花经营、农资配送等各项工作持续向好。
2004年,新乐市供销社商品总购进完成7500万元,占年任务的101.3%;商品总销售完成8050万元,占年任务的100.6%;建立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89家。2005年,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其中商品总购进完成13780万元,同比增长190.6%;商品总销售完成13878万元,同比增长195.3%;实现利润70万元,同比翻了一番。2006年,商品购进完成1.4亿元,与2005年同期持平;商品总销售完成1.41亿元,与2005年同期持平;实现利润61万元。2008年,商品总购进完成6500万元,商品总销售完成7600万元,实现利润49万元。2010年,商品总购进完成7200万元,商品总销售完成8900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2012年,商品总购进完成11600万元,商品总销售完成13800万元,实现利润105万元。2016年,商品总购进完成1.43亿元,商品总销售完成1.55亿元,实现利润98万元。
【盐业专营】 2004~2016年,新乐市供销社为做好碘盐销售工作,盐业公司加大宣传力度,印发宣传材料,利用集市、庙会进行散发,开展入户宣传调查活动,并通过市电视台反复宣传食用碘盐的好处。实行全员销售,销售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员工,人人头上有指标,销售与工资挂钩;加大查私力度,盐政所稽查队全天候值班,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协调联动,配备专用车辆,蹲点、设眼,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查获私盐,进行处罚,保证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盐。加强配送网络建设,实行一村一点,在定点悬挂统一标示,方便管理,全面提升新乐市盐业专营的流通效率和服务档次。全市共有碘盐经营网点550个,面对农村新型经营网络的兴起,盐业专营公司成立食用盐配送中心和工业盐配送中心,配有专人专车负责全市用盐配送。实行送货下乡,减少网点费用,扼制私盐泛滥,方便群众购买。
2004年,食盐购进完成1560吨;工业盐购进完成1900吨,同比增加1000吨。
2006年,盐业专营公司面对农村新型经营网络的兴起,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整合经营网点,将原来的全市城乡500多个网点整合为255个。净化盐业市场,盐政管理所稽查队配备专车,全天候值班,采取公布举报电话等办法,共出动630多人次,查获私盐12.5吨,保证正常供应。共供应碘盐1298吨,工业盐销售554吨。所供盐绝大多数实行配送、送货上门,配送率90%以上。
2007年,加强食用盐网点建设,并悬挂统一标识,方便管理。加大宣传力度,盐业专营公司出动宣传车,通过赶集上庙,发放宣传资料,广泛宣传食用碘盐有益健康,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净化盐业市场,盐政所稽查队全年出动1200多人次,查获私盐180多吨,刑事拘留盐贩子1人,打击私盐贩子嚣张气焰,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盐。由于受私盐冲击,全年销售碘盐1182吨,配送率90%以上。
2008年,进一步净化盐业市场,盐政所稽查队共出动1300多人次,查获私盐159.5吨,罚款2.9万元。建设食盐安全村,根据建设标准,积极与乡镇政府取得联系,由各乡镇政府确定具体实施食盐安全村建设的村庄。经认真筛选,完成90个安全村的创建任务。全年共购进碘盐1540吨,销售碘盐1410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21.7%;工业盐销售206吨,畜牧盐销售121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2%和10%。
2010年,盐政所稽查队共出动2800多人次,车辆600多台次,查获私盐58吨,罚款13450元。在食盐安全村建设工作中,经过广泛宣传发动,严格按标准进行建设,通过了石家庄市食盐安全村建设工作小组的验收,新乐市食盐安全村总数达160个,覆盖率和建设达标率均100%。1~12月销售碘盐1139吨,与上年同期持平。以创建食盐“安全村”契机和“一村一店”的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村建1至3个,小村建1个的原则,着力整合现有的网络格局,建立364个村级销售点,覆盖率100%。
2016年,全年共供应碘盐1316吨,配送率95%。盐政所稽查队共出动500多人次,查获私盐18吨,罚款4.45万元。
【鞭炮专营】 2004年,烟花爆竹专营部投资22万元扩建、改建仓库设施,昼夜有专职警卫值班,采取人防、技防、犬防等措施,严看死守。加大查私力度,和公安部门配合,实行举报有奖,旺季做到天天出动,村村转到,轮番检查,取缔烟花爆竹集市贸易,实行定点门市销售。全市共有烟花爆竹定点销售门市150个,有力地维护新乐市烟花爆竹正常经营,扼制私炮的泛滥,防止事故的发生。专营部按计划积极组织货源,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组织货源60多个品种,销售90多万元,保证市场供应。
2006年,按照河北省、石家庄市有关部门和市政府及新乐市供销合作社的安排部署,加强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监督检查,对仓库、周转库加强防范,实行昼夜有专职警卫值班,落实人防、技防和犬防等措施,严看死守,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同时为保证市场供应,针对货源紧张、运输受限等不利因素,专营部千方百计组织货源,经营品种120多种,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2007年,烟花爆竹专营部坚持“安全经营”方针,强化责任意识,规范零售网点,全力打造烟花爆竹流通网络。共建网点126个,各网点按有关规定规范经营。专营部成立烟花爆竹配送中心,配有专车,开展预约定货,送货下乡。专营部还配合公安、安检部门,严厉打击制造、运输、销售私炮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秩序。
2008年,充分发挥烟花爆竹公司的龙头优势,与安检等部门配合对销售网点进行整合,做到布局合理,设置规范,不断拓展烟花爆竹销售市场,实现专业化、连锁化、安全化经营。共建销售点80家,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省外购进的调控优势,抓住商品源头,通过专营管理,落实统一归口经营政策,强化安全监管,形成“统购分销、统一经营,贯通城乡、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在严格落实上下功夫。建立责任网络,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肩负的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制度的落实,保证安全措施到位,重点落实仓库安全管理,装卸搬运等多项安全操作规程,保证经营,储存场所24小时值班人员在岗,确保通讯畅通,注重安全细节,降低消防事故隐患;加强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及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多项素质,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使安全行为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完善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根据有关要求及专家意见建设完善了消防设施;防雷防静电设施,配备了烟花爆竹专用运输车辆。在货源组织上,从源头入手,严把商品质量关,承诺不经营超标、超量及违规产品,保证商品质量,在尽力开拓货源,满足人们多个方面的需求的同时,承诺对所有经营商品负完全质量责任。在服务上严管理,下狠力。凡是来购货的客户,货物全部由干部职工全程装卸,不准客户动手。全天24小时保证有人在岗,确保顾客任何时间的需求;在业务淡季开展送货上门,加大货物配送力度,销售实现新突破。
2010年,烟花爆竹销售网络不断延伸,进一步壮大企业经营实力。以烟花爆竹公司为龙头,坚持安全经营的方针,强化责任意识,规范零售网点,全力打造烟花爆竹流通网络。全市烟花爆竹固定零售点126个,临时销售点80个。各网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经营。烟花爆竹配送中心与样品室和业务室合署运作,并配有送货车两部,积极开展了预约定货、送货上门等服务,只要有订货电话,公司第一时间送货上门。同时,公司积极配合公安、安检等部门,配有专门车辆及人员,严厉打击制售私炮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市场稳定,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规范烟花爆竹连锁经营,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保障了经营安全。
2016年,充分发挥烟花爆竹公司的龙头优势,与安检等部门配合对销售网点进行整合,做到布局合理,设置规范,不断拓展烟花爆竹销售市场,实现专业化、连锁化、安全化经营。共建固定销售点85家,临时销售点100家,总数185家。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省外购进的调控优势,抓住商品源头,通过专营管理,落实统一归口经营政策,强化安全监管,形成了“统购分销、统一经营,贯通城乡、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
【棉花经营】 2004年,受市场经济影响,新乐市种棉面积仅3000多亩,且无连片大块,大多数是农户自种自用。棉麻公司积极筹措资金,外出采购皮棉80吨,保证絮棉供应。
【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建设】 2004年,专门制定《新乐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加强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思路、指导思想、建站标准以及方法步骤做了明确规定。并积极向群众宣传,使全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家喻户晓,调动广大下岗职工和经营户的积极性。是年,建成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89家,被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评为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建设先进单位。
【组建农资市场管理办公室】 2004年,为了实现对农资市场的统一管理,确保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由市供销社、工商局组建新乐市农资市场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供销社。11月15日,新乐市农资市场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
【组建新乐市农资配送中心】 2004年,为了保证全市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的正常运行,市社决定组建农资配送中心,向各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实行农资商品统一配送或部分配送。配送中心除本身发挥“蓄水池”作用外,根据新乐市农资市场现状,吸收28个讲诚信、守法经营、质量有保障的化肥批发大户加盟,作为配送中心的下属批发站。配送中心统筹兼顾、搞好协调,根据全市农业生产需要,确保全市优质农资配送供应。
【构建农资经销网络】 2004年,新乐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一手抓市场及网络建设,一手抓整顿市场秩序。全系统共供应各种化肥18000多吨,未出现假冒伪劣化肥坑农害农问题。
2005年,新乐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规范管理好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全市328家农资综合服务站,遍布全市各乡镇村。供应农民化肥、农药、种子、农膜、饲料、中小型农机具等农资产品总价值3020万元,供销社农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98%。
2006年,为充分发挥328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的作用,3月,召集58家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经营有一定规模的村站经营户,召开座谈会,并参观学习5家示范样板村站。村站在经营农资商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日用百货、烟酒糖茶等商品,开展多种经营,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水平。在供销社的指导帮助下,邯邰、马头铺等服务站购买了测土仪,开展免费测土施肥服务,有条件的村站还设立便农服务咨询台,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坐堂问诊”,为农民解疑答难,受到当地农户的好评。不仅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了知名度,经营额还增长了2倍。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和工商局密切合作,协调联动,分别在春季和“三夏”开展农资市场联合打假活动,有力的净化了市场,维护了农民利益。1~11月,销售各种化肥近4万吨,无出现假冒伪劣农资化肥坑农、害农事件,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使农民用上了放心肥。
2008年,加强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统一管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农资管理办公室统一为全市32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和批发站,办理年检办证手续,减少了环节,节省时间和费用,方便经营户。二是在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在搞好农资供应同时,努力在综合服务上下功夫,广泛开展测土施肥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科学用药。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三是清理整顿市场秩序。在春耕、夏收、秋播时节,工商局派专人到供销社联合办公,配备专车一辆,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后,立即出动,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违法经营者。并先后三次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稽查,取缔无证经营户10家,查处化肥40.2吨,有力打击违法经营户,净化农资市场。全年共供应各种化肥23079吨。
2010年,农资经营网络不断巩固,食盐销售网络不断完善,烟花爆竹销售网络不断延伸,强力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四大经营服务网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不断巩固农资经营网络,确保全市农业生产供应。立足本系统农资经营企业,整合现有资源,不断加大农资配送中心和第二农资配送中心的经营规模,农资直营店和加盟店310家。农资网络遍布城乡,建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流通网络。全年经营品牌58种,与30多个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供应渠道,全年共供应各种化肥26756吨,保证农业生产所需。充分发挥农资管理办公室的作用。与工商等部门协调联动,全年分三次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农资商品,让农民买上放心农资,提升供销社的形象,从而巩固了农资流通主渠道地位。着力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工作。把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列为重点工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为全力推进新乐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着力采取四项措施:一是成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新乐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二是全面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备案登记。积极协调同职能部门关系,印发了市供销社、公安、工商、城建《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管理的通告》。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市所有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应在取得营业执照的前提下,向登记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备案。对违反《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不及时开展备案登记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三是全面铺开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行业调查工作。为了摸清全市再生资源市场基本情况,派出专门人员开展行业调查。全市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主共55家,其中市区33家,乡镇22家。四是协调开展再生资源市场整治工作。市供销社加强与市公安局、工商局、城建局、环保局等单位的沟通联系,于7月中旬对全市再生资源市场无证经营、违法经营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的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在全市各乡村建起31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农资配送中心通过乡批发站、村服务站,覆盖率100%,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农资销售网络。通过实行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累计销售各种化肥26000多吨。农资连锁经营,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低价优质放心肥,使农民免受假冒伪劣的坑害,得到了实惠,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称赞。
2016年,农资配送中心依托31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全年累计销售各种化肥25000多吨。
【项目建设见成效】 2004年,市供销合作社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新炮库建设完成。原烟花爆竹专营部仓库位于新乐市东北工业园区北侧,紧邻正在建设的12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北侧。在雨润集团屠宰项目落户到新乐之初,市供销合作社按照市政府要求迅速启动烟花爆竹专营部仓库搬迁工作。经筛选并报市政府批准,选址为北双晶村南,占地46亩。新炮库经验收合格后,于12月1日交付使用。二是唯诚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加工厂项目竣工投产。唯诚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加工厂,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唯诚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占全部股本的40%。加工厂位于新乐市无繁路内营段,占地10亩,该加工厂主要回收利用不锈钢、废旧钢材,通过中频电炉加工为不锈钢锭、或加工为钢丝,主要动力为315千瓦变压器,中频电炉生产线一条。加工厂于2008年3月正式投产,已累计生产不锈钢锭1600吨,销售额2600万元,利润48万元。
【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2005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乐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地在全市建成123家利民农家店,并全部通过了省、石家庄市组织的达标验收。利民农家店的建设,改变了农村经营门店土台子、黑房子的面貌,以整洁、舒适的购物环境,规范的经营服务,赢得了农民的欢迎,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2006年,供销社认真抓紧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建61家利民农家店。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多数农家店购置了冷藏柜、电冰箱,有十几家购置配备了电脑。便民农家店遍布全市乡镇村,新乐市农村新型日用品经营网络基本形成,经营商品全部施行了明码标价。改善购物环境,方便农民购物。同时,安排就业使农民受益,建成的农家店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68人。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2005年,新乐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以强化管理为着力点,向管理要效益。一是加强资产管理,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从而有效扼制社有资产流失问题。二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调整、充实、加强了个别企业领导班子,形成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奖勤罚懒的用人机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财经、人事、资产管理等制度,形成人人按制度办事、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作风。四是加强廉政建设。在全系统形成树正气,讲原则,勤政廉政,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氛围。
【回收网络建设】 2006年,供销社为了规范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承担起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的建设。成立废旧物资回收公司,逐步将废旧物资回收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纳入网络体系。施行统一培训,统一服装,统一编号,执证上岗,彻底改变“破烂王”的传统形象。在市区建2个较大规模回收站。5~8个绿色回收站点,乡镇按区域大小酌情建站。
【筹建新乐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2006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不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新乐市社积极筹办“新乐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经过紧张筹备,2006年10月19日,召开新乐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大会,会上,按组织程序选举产生“农合联”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副市长李宪英当选为名誉会长,供销社主任李增贤当选为会长。省社副主任赵增华、新乐市委副书记郝国杰出席了会议并为“农合联”揭牌。“农合联”共吸收会员单位30个。
【“农合联”工作搭建新平台】 2007年,供销社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目标要求,稳定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数量,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春季市社明确专人,统一为全市31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批发站办理年检办证手续,“一站式”服务,减少环节,节省时间和费用,方便经营户。二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邯邰、马头铺等服务站开展免费测土施肥,有条件的村站还设立便农服务咨询台,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科学施肥、科学种田。三是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在春耕、夏管、秋播季节,联合工商部门,先后3次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稽查,取缔无证经营户20家,查处化肥3.2吨,打击了违法经营,净化农资市场,全年供应各种化肥30979吨,未出现假冒伪劣化肥坑农害农问题,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使农民用上放心肥。是年,搭建“一个平台”、开展“两项工作”。搭建1个平台即于4月中旬开了一次产品交流会。两项工作:一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基本做到会员单位信息互通,信息共享;二是做好会员单位宣传工作,通过组织会员单位赶集上庙,发放产品宣传资料,加大对企业宣传力度,增加企业知名度。年内新增会员单位2个。
2008年,积极与协神乡、正莫镇政府联系,谋划成立板材与石雕分会,搭建新平台,发挥省、石家庄市“农合联”网络优势,加大对板材和石雕企业的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乡镇主导产业。
【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2008年,始终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作为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抓整合。农合联整合各类专业合作社92家,吸收为会员单位,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为农服务抓手不断增强。二是抓项目。农合联从招引社会能人和资金入手,联合合作,不断拓宽为农服务领域。经广泛筛选,与新乐市食为天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该专业社成为农合联下属单位,服从市社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供销社为其提供办公场所。以食为天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不断整合新乐市现有各类专业社,实施“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销售模式。通过精心筹划,与永丰花生专业合作社联合合作,将其种植的多彩花生进行统一包装后,销售到超市。10月初,到工商局注册“农百乐”商标,12月底共统一包装1000箱多彩花生,投入市场。三是抓服务。把农业保险委托代办作为一项为农服务的重要工作来抓。10月,市政府转发《石家庄市供销合作社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委托代办工作的意见》。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11月把化皮镇做为试点乡镇,推广农业保险委托代办工作,与全镇13个村签订代办合同,小麦种植面积17612亩,入保率80%以上,预收保费6万元,受到了广大农户的好评。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2015年,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列为石家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2016年,为了扎实推进体系建设工作,针对新乐市再生资源现状,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现有经营服务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再生资源乡级回收站和村级回收点的建设。在乡镇和较大的村,设置一个或两个再生资源回收站,回收站做到规模、环境达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规范经营的“四统一”经营模式。建设集散中心1个,回收站23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特别是依托协神乡西田村酒瓶回收市场,成立了新乐市西田村酒瓶集散分拣中心,占地约8亩,注册资金100万元,供销社投资入股10万元,占股份的10%;年回收各类酒瓶8300吨,年销售额2000万元,辐射辽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基层供销社建设展现新形象】 2016年,按照河北省、石家庄市供销社的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工程,开放办社,联合发展,彻底改变基层供销社的形象,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邯邰供销社坐落在新乐市东部重镇邯邰村,地理位置优越,但已停业多年,房屋、门市部已破旧不堪,通过多方洽谈投资人,采取邯邰供销社投入土地,投资人出资金共建锦丰购物广场一座,总投资3700万元,总用地面积4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
(白利锋 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