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概况】 200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69.27万千瓦,大中型农业耕作机械稳中有升,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53台,小型拖拉机4118台,大中型小麦联合收割机1236台,秸秆还田机748台,播种机1949台。机械化作业水平再次提高,全年完成机耕41.1万亩,小麦机播27.1万亩,其中免耕播种5050亩,玉米免耕播种24.1万亩。机收小麦27.4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00%;小麦秸秆还田16万亩,玉米秸秆还田22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1%。
2007年,充分发挥农机管理、服务职能各项工作任务,农机跨区作业这项重点业务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全市农机化事业又迈上新的台阶。 全市农机总动力207.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1857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692台,小型拖拉机4922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5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237台,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稳步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再次提高,主要农田作业均实现高度机械化,其中机收小麦31.9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9.7%;推广小麦免耕播种6500亩,小麦秸秆机械还田19.3万亩,玉米秸秆机械还田17万亩。
201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240.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49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895台,小型拖拉机5679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3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450台,发展壮大农机作业合作社,“三夏”期间精心组织18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全市有机户创收6000余万元;农机化作业水平再次提高,主要农田作业均实现高度机械化,其中机收小麦36.4万亩,玉米秸秆机械还田24万亩;农机安全监理站全年新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照344副,换牌、年检387台,新办驾驶证90个。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清算程序进行资产处理,妥善解决职工问题。
2012年8月,农机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合并到农牧局。全市共拥有配套大型拖拉机500台,深松机保有量150台。截至2013年10月9日新增深松机32台(其中深松施肥播种机12台),新增机型主要以复合式深松机为主,全部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根据2013年深松作业进度,每台深松机作业量在500~800亩。共签订委托协议50份,作业合同4000余份。签订农机深松作业面积3万亩。
2016年,完成深松作业项目5万亩,项目资金150万元,涉及木村、彭家庄、长寿3个乡镇(街道办)的19个项目村,30台套作业农机具全部安装“农机智能监测终端”,对深松作业数据的精准检测和视频全程监控。对全市19个农机维修站点、6个农机合作社严格监管和正确引导,服务作业生产。
【农机具购置享受国家补贴】 2004年,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农业企业或农户购置大型作业机械和机具给予适当补贴。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机具国家购置补贴资金25.3万元,使全市出现又一轮购置农机(具)热潮,为全市农机化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2005年争取到国家补贴资金35万元。2006年争取国家、省、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9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0万元,石家庄市专项资金30.3万元,全部用于补贴新乐市农民购置新型农业机具。2007年共争取到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农业机械补贴专项资金86.5万元,其中河北省专项资金60万元,石家庄市专项资金26.5万元。2008年共争取到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农业机械补贴专项资金204.1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50万元,河北省专项资金21万元,石家庄市专项资金33.1万元。2009年,争取到中央、省、市无偿农机补贴专项资金420万元,全部用于补贴新乐市农民购置新型农业机械。2010年,争取到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30万元,全部用于补贴新乐市农民购置新型农业机械。其中玉米收割机23台,大型拖拉机45台,挤奶设备3套,秸秆还田机45台,旋耕机45台,潜水泵30台,播种机45台。
2011年,共争取到中央和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92万元。农机办严格按照国家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求,结合全市农机化发展需求,其中落实耕整机械167台、动力机械88台、排灌机械93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9台、收获机械180台。截至9月20日已全部落实到农民手中。由于新乐市土地多年来实施免耕播种,已造成土地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增产,2011年农机办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土地深松项目10万亩,每亩补贴25元,共250万元,通过市政府支持,各项目乡镇、项目村积极配合,农机办认真组织协调,层层签订作业合同,完成时限责任状,并对质检员、作业机手、巡视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持证上岗,责任到人,措施得力,于10月15日全部完成全市土地深松10万亩,待省市主管部门验收后,兑现补贴资金。农机办紧紧围绕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这个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购买自主权,规范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2年,新乐市争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中央投资580万元。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15万元,截至10月28日,共办理补贴资金815万元(省级45万元),其中,自走玉米收割机73台,补贴资金322.75万元;小麦联合收割机78台,补贴资金213万元;青饲料收获机械6台,补贴资金72万元;大中型拖拉机37台,补贴资金115.57万元;压块机6台,补贴资金30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369545千瓦。2014年,争取到农机购置国补资金共1240万元,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补贴资金分配、重点推广机具种类,其中采取“公开摇号”的方式确定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补贴对象。2015年,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90万元,补贴农机具366台(套),5月19日,为享受补贴购机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三夏”16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湖北、河南跨区作业;完成7个乡镇22个村的4万亩农机深松作业任务。2016年,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00万元(第一批1150万元、第二批150万元),补贴农机具443台(套),受益农户439户。5月中旬,为新购机户开展“一站式”服务办理牌照和人机合影等业务。
【跨区机收作业】 2004年, 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跨区进行小麦机收的联合收割机数量明显增多,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地区收割作业已成为有机户创收的一项主要途径。农机办领导多次南下考察协调作业地点、收费价格、作业服务等事宜,为1000余台收割机在新乡、洛阳、驻马店等地联系多个作业地点,为跨区收割机主创收2600余万元,被国家、省、石家庄市授予“跨区作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共为1200余台联合收割机提供服务,为机手创收2600余万元,被国家、省、市授予“跨区作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跨区作业组织工作以协会为依托,依靠协会采取灵活组队形式,由协会组织跨区作业队,参加跨区作业的机组1335余台,赴河南省信阳、许昌、驻马店、商丘、开封、洛阳等地作业(农机办在豫中、豫南、豫北设立三个接待服务站,为机手提供作业市场信息、转场以及维修和零配件供应等各项服务),为全市有机户创收2800余万元。同时,协调全市各乡镇全面加强“三夏”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以及农业机械的全市统管统调力度,期间,共实现全市机械统调300台套,引进外地机械150余台,如期圆满完成“三夏”农机作业任务。“三秋”期间又组织150余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秸秆还田机等机械外出,为机手创收130余万元。2008年,由于各项工作措施得力,参加跨区作业的机组1500余台,赴河南等地作业,为全市有机户创收4100余万元。同时,协调新乐市各乡镇全面加强“三夏”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以及农业机械的全市统管统调力度,期间共实现全市机械统调300台套,引进外地机械150余台,如期圆满完成“三夏”农机作业任务。“三秋”期间又组织100余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秸秆还田机等机械外出,为机手创收300余万元。
2010年的跨区机收作业工作由农机作业协会和农机作业合作社组织,机手自由结队,指挥人员由农机办指定,严禁“散机”流入作业市场。同时,继续在河南省设立豫南、豫中、豫北三个定点服务站,为新乐市机手及时发布作业市场信息,同时做好转场服务、巡逻检查、零配件供应以及疑难问题的协调处理等。由于各项工作措施得力,参加跨区作业的1660台机组,赴河南省开封等地作业,为全市有机户创收5000余万元。农机办组织、协调各乡镇政府,成立相应农机作业领导小组,最大限度将作业机具特别是国补机具纳入统一管理,规范作业。本着“先本乡、后外乡,先本市、后外市”的作业原则,提前完成全市农机作业任务,全市统调机械300台次。“三秋”期间又组织150余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秸秆还田机等机械外出作业,为机手创收300余万元。2011年的跨区作业由农机作业合作社组织,参加作业的1800台机组,赴河南省等地作业,为全市有机户创收6000余万元。
2014年,组织16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赴湖北、河南等地跨区作业,免费发放《作业证》;新乐市在麦收期间,农业、农机技术人员下田间指导,组织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50名专业维修人员巡回服务。2016年,“三夏”组织10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湖北、河南等地开展跨区作业。
【新技术推广】 2004年,新乐市农业耕作新机械(机具)和新项目的推广应用,大力促进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和增效。耕、种、收各个作业环节基本上都实现机械作业,玉米铁茬播种、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新技术已普遍推广。小麦免耕保护播种法新技术项目,在连续几年试验推广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推广种植5050亩,免耕播种机13台。推广站课题组对小麦免耕保护性播种法的耕、种、管、收实行全程指导和测试,详细记录各项数据。2005年种植面积5500亩,小麦免耕保护播种机13台。
【农机监理和技术培训】 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是保证农业机械在作业中保持良好技术状态,安全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加强农机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规文件的学习,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监理、技术培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2004年度的农机监理工作被河北省农机监理总站授予检验超万台奖杯。检验农机具10821台(套),审验9659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602人次。2005年,将原下设的承安、邯邰、协神3个监理分站调整为承安、邯邰2个分站,集中精力、人力办理监理业务及培训工作。年检机具2300台,年度审验驾驶员2350名,培训总人数4958人次。2007年,结合上级组织开展的“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全年共培训各类机手4100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培训200人次。2010年,共培训各类机手1500余人次。2016年6月26日,召开农机安全作业暨农机驾驶员培训会,集中培训380余名新购机机手。
【农机服务】 2004年,农机“三包”技术服务,针对“三夏”“三秋”作业期间的技术服务工作,组成4支农机技术小分队,以厂家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为主,安排4部专车,带配件深入乡村巡回服务。市农机“三包”服务中心昼夜值班,随到随修,切实保障机械安全顺利作业。维修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288台,出动维修服务车160余次,排除各类农机故障400余起,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2010年,“三夏”“三秋”期间做好后勤保障各项服务工作。以两个公司为主,搞好农机配件及其他物资供应和技术服务工作,农机各经营门市部和市农机“三包”维修中心坚持昼夜值班,24小时服务,两个公司的服务热线电话向社会进行公布,保证随叫随到,受到广大机手的一致好评。同时,抽调4部专车、12名维修人员,成立“农机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市乡村和田间地头,对广大机手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维修服务,送零配件到工作一线,切实保障了“三夏”作业顺利进行。期间共受理求援求助200余次,出动服务车500余次,检修机械1500余台次。在2016年“三夏”来临之际,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协调和跨区作业机具服务,按照重点突击、全面推进的办法,强化服务、耐心指导,先后组织10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湖北、河南等地开展跨区作业,使农机经营户通过异地跨区作业增加收入。
【农机企业】 2004年, 农机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完成整体搬迁之后,广开门路,扩大货源,增加品种,在企业内部采取股份运作形式,使企业运行机制不断科学化、规范化。桥东农机公司继续对下属大型、三包和配件三个门市部进行承包经营。两个公司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2700万元,上缴利税2.5万元,职工养老保险金和工资足额交纳和正常发放。
2007年,实行企业自主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宏观管理,指导企业搞好市场调查,对适销对路有利于企业效益增长的产品和项目,及时引进和开发,对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和改革。农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内部继续采取股份制形式运作,企业运行机制不断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桥东农机公司对下属大型、三包和配件三个门市继续实行公开招标承包,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得企业经营形势良好。下属农机公司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2100余万元,上缴利税2.3万元。2008年,农机销售市场疲软,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经营形势严峻。下属企业在完成国补机具销售任务的同时,尽全力挖掘市场潜力,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1600余万元,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两个农机公司交纳在岗职工养老保险金11.4万元,完成全年养老保险金交纳任务。2009年,农机销售市场疲软,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经营形势严峻。桥东农机公司由于办公楼改建,2009年处于停产状态,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500余万元。2010年,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南环路场地进行拍卖,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公司破产;机关和桥东农机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农机综合楼改建完成,正式投入使用。
【农机执法】 2007年,新乐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和农机化技术学校强化业务管理,管好现有机械,农机安全监理站新挂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牌照131副,年检960台,新办驾驶证156个。农机管理站年检农机维修网点360个,累计核发技术维修合格证书360个,累计发放等级证书376个。2008年农机安全监理站新挂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牌照215副,年检992台,新办驾驶证65个。2010年,农机安全监理站新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照259副,换牌、年检521台,新办驾驶证58个,换证、年审570个。
(刘军慧 王永建 侯伟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