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畜牧业

【概况】 2004年12月底,新乐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9.87万吨、6.41万吨、5.04万吨 ,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3%、4.9%、37%;猪、鸡、牛、羊、兔的饲养量分别为114.69万头、2344.89万只、18.9万头、25.7万只、121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45%、3.3%、3.96%、4.34%、2.1%。畜牧业总产值7.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4.7%,畜牧业得到持续、稳定增长。

2005年,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38.8万头、7.7万头、9.1万只、1224.1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98%、1.7%、1.9%、0.3%;出栏分别为80.7万头、12.2万头、17.52万只、1152.4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6%、7.7%、4.47%、8.7%;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0.29万吨、7.28万吨、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3%、0.78%、9.1%;鱼产量为50吨,与上年同期持平。新乐市畜牧水产局被新乐市委、市政府评为“实绩突出单位”,领导班子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称号。对平安猪场、河北新阳光农业公司蛋鸡小区、北双晶奶牛小区、赵门奶牛小区、东田奶牛小区、成功猪场6个龙头企业进行改造,其中平安猪场、河北新阳光农业公司蛋鸡小区得到市财政补贴;帮助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跑办农业成长型贷款贴息项目,争取贷款贴息;对进京销售里辉肉联厂给予减免收费等优惠政策,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标准化生产。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明白纸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努力营造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氛围,引导养殖户在饲养品种、饲养过程、防疫灭病、产品加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全面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管措施。规范良种繁育。在对北齐同奶牛改良站、闵镇奶牛改良站进行标准化改造的基础上,按标准化新建大流小区改良站、五里铺小区改良站,为这两个小区的品种改良提升档次。同时加大对改良站点的规范管理力度,帮助其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准胎率。在此基础上,加快良种畜禽繁育,天鹏种猪厂出售法系大白、长白优良种猪2200多头,河欣种禽有限公司提供种蛋500万枚、贾庄种鸡场出售雏鸡120万只,有效地提高了新乐市的畜禽良种覆盖率。

2006年,新乐市对北齐同、闵镇、大流、五里铺改良站进行标准化改造,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制度,装备设备;争取优质奶牛冻精项目资金30万元,有效地提高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标准推动。通过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积极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和标准化生产的好处,帮助三乐奶牛养殖场等14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三乐奶牛养殖场、河北齐发乳业有限公司、天鹏养猪场、平平养鸡场通过验收,获取补贴项目资金42.5万元。项目带动。帮助清真肉类有限公司争取贷款贴息50万元,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资金126万元,配备采样设备、动物捕杀器、手动消毒器、火焰消毒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检疫专用车等设备,为防疫灭病、畜牧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009年,采取抓典型、带全局的方法,扶持闵镇兴牧合作社、安源奶牛养殖场、天鹏种猪场和于洋猪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全市共有16个养殖场分别被确定为省级和市级典型示范场;新建、扩建奶牛养殖小区5个,新建规模猪场21个,取得2009年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资格。进一步规范良繁体系建设,分解任务,加强配种员管理,规范配种行为,促进奶牛冻精补贴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全年奶牛改良任务。水产工作扎实推进,与全市6家水产养殖场签订质量承诺书,落实监管责任,坚持定期巡查制度,检查孔雀石绿等有关违禁渔药饲料使用情况,约束养殖行为。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30.1万头、2.84万头、1.69万只和795.87万只(其中奶牛存栏2.6万头),分别出栏42.6万头、1.95万头、1.93万只和989.04万只;肉类总产量5.1429万吨,禽蛋产量6.724万吨,牛奶产量7.9815万吨。

2010年,落实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聘请河北农大教授对全市27个配种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培训,项目规范运行。截至10月底,共使用良种精液127960瓶,配种改良母猪63980头次;落实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全市设4个冻配点,有资格的配种员13个,截至10月底,共使用良补冻精12100支,冷配改良奶牛6280头;争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补贴资金349万元,农牧局与监察、政府督查室、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475个百头以上规模猪场通过验收;积极争取申报的华岳、飞马、牧园养猪场等3个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项目共获得项目建设资金60万元,标准化猪场建设顺利。

2011年6月2日,在新乐市召开石家庄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瘦肉精检测监管工作现场会,新乐市“瘦肉精”监测监管工作被树为典型予以推广。10月20日,举办的石家庄市“双鸽杯”动物屠宰检疫暨“瘦肉精”检测技术大比武活动中,新乐市农牧局获得集体一等奖。新建成5个大型规模养殖场,超额完成年初承诺3个的目标。100头以上规模猪场476个、2000只以上鸡场762个、奶牛养殖小区22个。生猪存栏34万头、禽存栏836.22万只、奶牛存栏2.97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59万吨、7.45万吨、9.2万吨,各项指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2012年,生猪良补项目资金128万元全部到位;能繁母猪补贴项目资金272.97万元;重新争取河北省“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33万元。鸿翔千头奶牛养殖项目,拟总投资2300万元,投资500万元。成立新乐市畜禽良种服务工作站、4家集中供应点和31家猪配种站,形成以县站为中心,集中供应点为支撑,村级配种站点为支撑的三级配种服务网络体系。畜牧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协神站、承安站2个标准化畜牧技术推广站,马头铺站、邯邰站、木村站3个标准化示范站。

2013年,按照“一种五化”(良种普及、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科学化防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点推进畜牧产业化链条升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粪污综合整治,着力打造效益、生态、健康、安全畜牧。建设一批大型养殖项目,新建、扩建存栏千头以上养猪场5个,500头以上猪场4个,改建千头以上奶牛小区1个,出栏万头以上肉羊育肥场2个。已开工9个,其中,新乐市烨茂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肉羊,占地70亩,计划投资2千万元,年出栏肉羊5万只,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开展规模场示范创建,正在创建示范场11家,其中市级示范场6家,县级示范场5家,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禽良繁体系标准化建设,落实生猪、奶牛良种补贴项目,3个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通过硬件提档升级,软件规范达标,分别达到相应级别的示范场标准,县乡村三级配种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抓好畜禽粪污综合整治,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原则,结合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创建,已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场粪污处理设施2个。

2015年,新乐市畜牧业以生猪、蛋鸡、奶牛三大产业为主,全市猪、牛、羊、禽分别存栏36.66万头、3.25万头、2.3万只、884.77万只,其中,奶牛存栏2.98万头,生猪出栏53.83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05万吨、8.32万吨、9.42万吨。备案规模养殖场205个,其中,两个种公猪站新购优质种公猪84头,6个奶牛场总投资1970.12万元标准化改造。建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养殖场12个(主要包括正信牧业、保丰猪场、绿之嘟猪场、烨茂羊场、 鑫坤源羊场、鑫牧牛场项目等)。完成乳粉用奶牛场标准化改造10个,总投资4500多万元。河北正信牧业有限公司12万头生态型猪场项目已建猪舍11栋,存栏5600头,出栏3000头。河北鑫坤源养殖有限公司肉羊养殖项目已建羊舍2栋,存栏860只,出栏600只。中元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示范牧场项目11月8日奠基建设。

2016年,新乐市不断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重点发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产业,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等新型产业,全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预计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23万吨、8.56万吨、9.71万吨,与上年同比增长3%、2.9%、3%。创建成石家庄市级示范畜禽规模养殖场1个、新乐市级1个,完成乳粉用奶牛场标准化建设2家、畜牧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项目1个;向新乐市邮储银行推荐5家养殖场,推荐贷款金额830万元。中元牧业万头奶牛、肉牛示范牧场和姬润牧业有限公司、正信牧业续建等大型养殖项目在建,其中,正信牧业2016年完成建设1栋产房、1栋母猪舍、1栋保育舍、4栋育肥猪舍;姬润牧业建成母猪舍、保育舍、产房等,育肥猪舍地下基础设施已建设完工;中元牧业已完成万头规模的泌乳牛舍、后备牛舍、青贮池、草料库建设,奶厅基础设施完成建设。奶牛、生猪良补项目和生产乳粉用高产奶牛胚胎移植项目规范运行。

【抓防疫,建体系】 2004年,根据河北省、石家庄市有关文件精神,在全市建起8个动物防疫监督分站,建筑总面积1900平方米,总投资62万元,并落实防疫监督人员编制41名,建立较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和紧急处置系统,确保全市无疫情。以禽流感、牲畜口蹄疫为重点,采取免疫注射、全面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4次拉网式抽查;市委、市政府对防疫工作高度重视,重新调整组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形成有力的领导班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初步建立物资储备库,各乡镇政府也安排防疫经费,保证全市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检”促“防”。严把检疫关,严格出证条件,无免疫耳标和免疫证明的畜禽一律不出具检疫证明,对各畜禽屠宰场派出专职检疫员实施同步检疫,屠宰后的畜禽经检疫合格后出具检疫证明,并在白条禽只颈部佩带检疫合格标志环,猪牛羊胴体加盖验讫印章等相关证明。动物屠宰检疫率、产地检疫率双双达到100%。认真落实上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对《关于抓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各项措施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种禽场、野生鸟类、候鸟等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牲畜口蹄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行贯彻落实,并适时组织2次全市动物防疫知识培训大会,与会人员达千人次,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在全市得到普及,营造良好的动物防疫工作氛围,确保防疫任务的完成。2004年,全市的禽流感、口蹄疫、规模饲养场猪瘟、鸡新城疫免疫密度100%,散养户猪瘟、鸡新城疫免疫密度95%以上,全年共完成口蹄疫注射猪30.04万头,牛2.02万头、羊6.07万只、禽流感885.7333万只、新城疫887.2693万只。

2009年,新乐市动物疫情平稳,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围绕防疫是畜牧工作的生命线这一理念,狠抓春秋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免、犬只狂犬病免疫、奶牛“两病”监测、免疫抗体监测等活动,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及其他疫病防疫密度达到上级的标准要求,防疫“四率”均达到100%,通过上级验收;结合每月的“补免周”活动,开展“A型口蹄疫”“甲型流感”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抓规模养殖场和村级标准化兽医室建设,并完成3个新建兽医站项目和2个续建项目,全面推进科学防控与依法监管工作,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延伸。

2013年,坚持做到“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强化责任落实。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签订防疫承诺书,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责任状并进行技术培训。强化基础免疫,3月、4月和9月、10月,以免疫小分队的形式完成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春秋集中免疫任务,防疫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强化疫情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抗体监测,累计排查规模奶牛场180场次,总排查量12万头;规模猪场1350场次,散养户9800户,总排查30万头;规模鸡场1800余场次,总排查800余万羽;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口蹄疫(O型)血清样品分别320份、320份、200份、500份,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96%、86%、90%,符合国家规定。

2016年,新乐市坚持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进行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经常性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动物检疫,同时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畜禽免疫密度100%,免疫抗体合格率80%以上,同时做好牛羊布病、鸡新城疫等重点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全市保持清净状态,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在2016年石家庄市兽医实验室技能大比武中,新乐市兽医实验室再次获得团体一等奖。

【调结构,增收入】 2004年,为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新乐市畜牧水产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规模、增总量、提质量、增效益;依靠科技,加快实施龙头带动,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奶牛养殖小区的兴起,其经济效益的明显优势已经显现出来,但是2004年由于受到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的影响,乳业公司收购鲜奶压级压价,甚至限量收购,使养殖利益受到一定冲击,饲料价格上涨,也挤压奶农的养殖效益,尤其是散养手工挤奶户,亏损严重。畜牧水产局积极引导奶牛户进驻小区,进厅挤奶,提高鲜奶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推动奶牛小区建设速度,促进小区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全年共建成两个标准化奶牛小区,总投资2000万元,百头以上奶牛小区由5个发展到10个,挤奶厅18个。加大奶牛良繁体系建设力度,抓好奶牛品种改良,坚持按标准建设配种站点,对配种员培训4次,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全市实行统一供精供氮,保证牛品种改良取得良好效果。全年共推广奶牛良种1万头次,提高鲜奶质量和奶牛养殖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奶牛养殖业的兴起也带动村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由原来的单一种植逐步发展为多元化种植,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巨大作用。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强制淘汰劣质种公猪,积极推广杂交瘦肉型猪,进一步加大猪品种改良力度。

【严格执法,净化市场】 2006年,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违禁投入品行为,重点打击在饲料内添加瘦肉精、苏丹红违法行为。全年共查处违法案件22起。9月,新乐市代表河北省迎接农业部检查组对生猪是否食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进行检查,随机抽查生猪尿样655份,未发现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

【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 2007年,共争取资金1005万元。10月,新乐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生猪调出大县,为全市规模养猪户争取补贴资金572万元;规模养猪补贴项目,为养殖户争取补贴资金220万元;落实全市37822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89万元;指导全市21个规模养殖小区(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其中4个通过石家庄市验收,争取到补贴资金24万元。

【推广肉牛良种繁育】 2007年,新乐市扶持建起乐水良种繁育中心,该牛场为河北省首家肉牛良种繁育场,共引进优质渤海黑及利木赞肉牛100多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基础母牛胚胎1000枚。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07年,新乐市共争取奶牛冻精补贴资金30万元,充分发挥冻精项目对畜牧业的推动作用,提高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

【争取扶持资金,支持畜牧业发展】 2008年,畜牧水产局争取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资金140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572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395.1万元,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45.3万元,市级奶业扶持补贴资金118.0861万元,奶牛小区建设补贴资金60万元,奶牛补贴资金120万元,特困奶农补贴资金54.49万元。

【畜牧项目建设】 2008年,畜牧水产局对照市局标准化奶牛小区建设条件要求,专人督导指导奶牛小区标准化建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步伐,完成新建奶牛小区5个,扩建小区1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天鹏良种繁育场投资1000万元改扩建项目竣工,新乐市惠美牧业有限公司等6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380万元。

【加强原料奶质量监管】 2008年,拉网式排查新乐市畜禽水产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等有无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其他投入品;抽检小区、奶站、奶牛饲料生产企业鲜奶样本、饲料样本有无问题;督导奶站整治,按奶站标准取缔14家奶站,整改达标17家。积极与乳品生产加工企业联系,千方百计跑办鲜奶销路,引导奶农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投入成本,落实奶农补贴资金,对奶农进行法规宣传。安排专人监管奶站、奶牛小区和奶牛饲料生产厂家生产经营行为,健全饲料生产企业和奶站各项管理制度,推动8家奶站被蒙牛、君乐宝接管,确保原料奶质量安全。

【强化服务,落实惠农政策】 2008年,畜牧水产局加强科普工作,邀请省市专家来新乐市授课,并组织送科技下乡,发放万余份科普资料。全年统一供优质奶牛冻精9000支,改良奶牛4900头;基本上实现“三化”(公猪纯种化、母猪二元化、商品猪三元化)养猪,年改良仔猪100万头。能繁母猪和奶牛政策性保险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其中42862头能繁母猪入保。

【抗雪救灾工作】 2009年雪灾发生后,新乐市畜牧局立即通过新乐电视台发出《关于做好风雪降温 切实加强畜牧业生产管理的紧急通知》,提醒广大养殖户做好防寒防冻准备工作,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查看灾情,督促加强免疫,指导做好养殖业棚舍保温、加固和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发放《冰雪灾害后畜禽饲养管理技术指导方案》千余份,努力把牧渔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畜产品质量安全】 2009年,围绕“创建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目标,全面推行监管责任人制度,构建全覆盖无缝隙责任机制。对全市1100余家较大规模的畜禽水产养殖场、奶站、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定点屠宰厂、冷库、市区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等明确监管领导、监管责任人及科室,实行包场(厂)包村实名排查责任制,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内容主要包括假劣禁用饲料兽药投入品和非法买卖、经营病死动物等。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和畜产品质量监测站,配置相关设备,加强入市畜水产品质量检测,抽检生鲜乳样154个、猪肉样16个、鱼样4个,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认真执行生猪、肉牛及羊出栏前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产地检测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宰前抽检制度源头把关,共抽检速测408个样,合格率为100%。突出养殖业投入品、生鲜乳和肉品质量整治,扎实开展“迎国庆、保安全、保清净”和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出售、购买、屠宰、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召开会议、制定方案、电视喇叭播报、张贴通告、发放明白纸、签订责任状、加强农村畜禽经纪人管理、检疫把关等,着力营造宣传氛围,实行有奖举报,部门协作,真抓实查,查获的假劣药品及病害动物、动物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2010年,农牧局依法治牧,强化监管、检测,未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2010年端午节假期,新乐市快速部署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迎接农业部检查瘦肉精工作,及时召开全市动员大会,电视台播报《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售、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违禁药品的通告》一周,印发通告及宣传明白纸各1300份至全市规模猪场、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动物诊疗单位及医药网点,不间断排查摸底,生猪饲养场做出质量安全承诺,技术人员分5组多次赴乡镇猪场抽检,养殖环节及产地检疫环节共抽检猪尿样1146个,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检测结果全部呈阴性。

【问题乳粉集中清查专项整治】 2010年7月21日,农牧局召开全市奶站专项治理会议,详细安排部署问题乳粉清查工作,印发明白纸2000份、自律倡议书700份、通告150份,并采取公开举报电话、线人暗查、镇村干部和村级防疫员协查、对口科室现场检查等方式,对全市22家奶站、22个奶牛养殖小区、45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34家兽药生产经营企业、943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6个旧奶厅和收奶点(已取缔)进行3遍以上排查,查库房、药房、宿舍等可能藏匿问题乳粉的场所,抽检牛奶样品46份,没有发现添加三聚氰胺、β—内酰胺酶、硫氰酸钠、动物水解蛋白、氯霉素的行为。

【奶站综合治理工作】 2010年,对22个奶站全部发放《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生鲜乳准运证明》,日产80吨鲜奶交往君乐宝、蒙牛、伊利、贝兰德、光明五家企业,签订农业部规范的生鲜乳购销合同,1~10月抽检生鲜乳样品318份(其中送石家庄市检测66份),检测项目合格率为100%。在问题乳粉专项清查活动中,先后召开6次奶站负责人参加的问题乳粉集中清查暨奶站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其中一次还邀请新乐市交奶的乳品企业奶源部经理,更好地把好源头、管好出口,对生鲜牛乳全程无缝隙监管。在此基础上,对各奶站的电子监控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光纤全部接入到位,奶站“十项制度一项规程”得到很好地落实,标准化建设综合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得到农业部检查组的肯定。

【市场准入与畜产品监测】 2010年,重点加大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力度,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市县联网。同时,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由原来的城区扩大到乡村集市;进一步加大抽检力度,由原来的每月一次变为每周两次;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由原来的只检测瘦肉精类扩大到乙烯雌酚、磺胺二甲嘧啶、土霉素等。

【饲料兽药专项整治行动】 2010年,全面落实监管制度,强化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等日常监督管理,签订承诺书,加强检验监测,饲料抽样123个批次、兽药产品抽样9个批次,合格率100%;加大生产、经营和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以及假劣、过期兽药、兽用生物制品的打击力度,立案查处饲料违法案件4起,进一步规范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秩序,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肉品整治】 2010年,加强肉品市场监督管理,彭家庄回族乡实行肉牛集中屠宰统一检疫;联合商务、工商等部门对市区及批发市场的上市肉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30多次,上市肉品检疫合格率100%。把打击经营、加工、运输、贮藏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长期治理,调研、座谈、检查和部署,积极探索新机制,形成与乡镇互动、部门间齐动及跨县域联动格局,着力打造全覆盖、无缝隙监管环境,齐心协力共同防范和打击,使畜产品质量安全向健康方向全面发展,查处相关违法案件2起。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2010年,为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牧局提前部署,精心组织,在全市迅速掀起农资打假高潮。共出动执法人员712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78车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980多个次,组织大型培训活动4次,培训农资生产经营负责人852人次,发放宣传资料0.58万份,与农资经营户签订责任书235份,抽查农药标签20个,查处违法案件31起,查获涉案农资105.87吨,调解农业纠纷11起。

【安全监管】 2011年,新乐市农牧业产品和投入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均明确监管责任人和检测要求,农牧渔产品抽样检测任务完成率100%,22个生鲜乳收购站与石家庄市畜牧部门及乳品企业间实现电子联网监控;动物检疫做到检疫、瘦肉精检测同步进行,雨润飞腾公司做到企业自检、驻厂检疫人员抽检和检疫“三同步”;动物防疫做到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与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全市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加强对瘦肉精等违禁品的监管监测。通过猪、牛、羊养殖环节、检疫环节、上市肉品抽检三个环节加强检查严格把关,杜绝“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违禁品的添加使用。确定全市每年都开展2~3次以上的猪、牛、羊规模养殖的全面排查抽检和重点抽检,并把20只以上羊场、10头以上肉牛场也列入普查抽检范围。同时加强法规宣传,与养殖场签订承诺书等;按批次抽检,检疫环节抽检比例不低于3%。新乐市飞腾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达到批批逐头检测。依法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加工、经营病死动物及产品。首先与定州市农牧局联系跨区域防范,从根本上加以遏制;通过发布市政府通告、印刷标语、设立密报员,重点村、场所的排查,实行有奖举报、严查重罚、上路稽查等手段,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和强大威慑。杜绝了东张村、西张村等重点村此类违法行为。农牧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对化肥、种子、农药、饲料和兽药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加强日常检查,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健全生产购销台账,按要求向省局、市局抽样送检,签订承诺书、保证书等,杜绝生产、经营、销售假劣特别是禁用及非法添加禁用品的问题。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2011年,实现所有奶站与市县畜牧系统、乳品企业电子监控视频联网,牧渔产品抽样检测任务完成率100%,全市始终保持安全状态。22个奶站,除每月向市局送样3~5份外,其余奶站农牧局全部检测一遍,项目为三聚氰胺、硫氰酸钠、β-内酰胺酶、抗生素等,此外严格监督奶站实行日常检测,分户留样、营运交验等制度;全市奶站实现24小时电子监控联网。因措施得力,未发现鲜奶的非法添加等质量安全问题。

2013年,新乐市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全力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养殖场(户)的防疫行为,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0个;把好产地检疫关口,检疫、“瘦肉精”类检测同步实施;把好屠宰检疫关口,检疫、“瘦肉精”类检测、屠宰三同步。未填写瘦肉精溯源单的,不得出场、不得贩运、不得进厂屠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打击病死畜禽及其产品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打击私屠乱宰“暴风行动”“动监卫士”“百日行动”专项整治,会同有关部门、乡镇入户排查和监督检查重点部位、重点区域以及肉品经营摊点,加大路查等动物卫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贩运、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行为,上半年,办理动物卫生违法案件5起。堵死病死动物流通渠道,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为有效从源头治理非法收购、贩运、经营病死畜禽行为,农牧局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源头治理,加大执法打击力度,鼓励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5月28日,石家庄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现场会在新乐市召开,新乐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县,是河北省五个试点县之一,是石家庄市唯一一个试点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坚决开展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

2016年,全方位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强化执法办案力度,开展检疫监管专项整治活动,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全方位多载体开展各种宣传。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细化分工、层层负责,严格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重大违法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分别参加河北省、石家庄市业务培训及执法专项培训2次,组织召开官方兽医及执法人员专题培训会3次,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及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人员业务技能和执法办案能力,配备2台执法记录仪、2台照相机、3个执法包,完善了执法装备,提高了办案效率。加大对屠宰企业监管力度,确保出厂动物产品持证率。逐步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重点对未经检疫、不按规定处理动物尸体、违法经营病死动物等违法行为依法从重打击。

(郭民江 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