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燕赵医学研究丛书│《燕赵医家窦材窦默针灸精要》编委会
序 一
序 二
前 言
上 篇 窦 材
第一章 医家传略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医家传略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著述
第二节 学术渊源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学术观点
一、当明经络,治本求源
1.辨经论治
2.取穴精简
3.伤寒四经辨证
二、须识扶阳,注重脾肾
1.尊崇《内经》,注重扶阳
2.师法道家,炼就纯阳
3.效法钱乙,补益脾肾
4.扶阳三法,引火归原
三、住世之法,保命三诀
1.“灼艾”详述
2.“丹药”略论
3.“附子”浅说
四、大病宜灸,效有奇功
1.病宜早灸,把握时机
2.灸起沉疴,壮数宜大
3.陈寒痼疾,灸必着肤
4.审证求因,灸药同施
5.创用睡圣散
五、要知缓急,五等虚实
1.体察病情,明辨缓急
2.方证相对,药证相得
3.依据阳气,五等虚实
4.辨证扶阳,灸药结合
六、禁戒寒凉,忌用转下
1.阳主温煦,禁忌寒凉
2.阳主升发,忌用转下
3.辨证施治,理法圆通
第二节 古代影响
一、明辨经络,治病求本
二、倡用灸法,温补扶阳
三、重视辨证,缓急得当
第三节 现代影响
一、明经传变,辨经论治
二、灸法扶阳,治病保健
三、急治缓图,各有所异
第三章 古法今用
第一节 别裁精要
一、明经络,善辨证
案例1 暑月伤食泄泻
案例2 咳病
案例3 邪祟
二、辨阴阳,固脾肾
案例1 中风
案例2 水肿
案例3 血崩
第二节 临证心得
一、大病宜灸
案例1 中风病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2 中风后尿频
1.灸法
2.康复
案例3 虚劳病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4 虚劳病
二、灸药并用
案例1 项痹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2 肩痹病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3 膝痹病
1.灸法
2.中药熏药治疗
案例4 腰痹病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5 腰痹病
1.灸法
2.推拿、针法等治疗及防护
3.中药口服
案例6 腰痹病
1.灸法(艾灸盒)
2.中药口服
案例7 腰痹病
1.雷火灸
2.中药口服
三、辨经论治
案例1 面瘫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2 痛经
案例3 带下病
案例4 月经后期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5 乳癖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6 耳鸣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7 耳聋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8 头痛
1.灸法
2.针刺处方
四、脾肾为本
案例1 痞满
1.中药口服
2.灸法
案例2 胃痛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3 吞酸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4 胃脘痛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5 泄泻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6 便秘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7 不寐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8 不寐
案例9 心悸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10 尿失禁
案例11 鼻鼽
1.灸法
2.中药口服
案例12 汗症
1.灸法
2.中药口服
第四章 心悟思考
一、重视扶阳思想,深受道家影响
二、注重补脾思想,饮酒习俗有关
三、秉承扁鹊学派,学术争鸣相关
四、重视实践验证,医德高尚救人
五、窦材对针灸学的贡献
1.体现辨证施灸的思想
2.扩大了灸法的应用范围
3.明确了艾炷大小
4.拓展了灸的补泻方法
5.开创麻醉施灸的先河
六、《扁鹊心书》流传
参考文献
下 篇 窦 默
第一章 医家传略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医家传略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著述
第二节 学术渊源
一、研习《内》《难》
二、师承经验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学术观点
一、尊崇《内》《难》,力倡针法
1.审证求因
2.天人相参
3.重视经络
4.交经八穴
5.推崇毫针
6.选穴精当
7.治神得气
8.重视手法
9.强调补泻
10.针刺禁忌
二、辨证论治,审证求因
1.遵循阴阳五行,辨别脏腑经络
2.临床辨证施治,内科杂症为主
3.把握整体观念,兼备针灸宜忌
三、选穴精当,重视特定穴
1.选穴精当,配穴严谨
2.重视特定穴
四、交经八穴,起危救笃
1.交经八穴
2.八穴主治症
五、补泻施术,贵在手指
1.呼吸补泻,取卫散荣
2.泻必用方,补必用员
3.寒热补泻,方法详实
4.迎随补泻,泻南补北
六、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1.下针之法,进针不痛
2.催促得气,速至速效
3.补泻之法,辨证施治
七、治神得气,神定效至
1.推崇《内》《难》,治神得气
2.重视治神,气至效达
八、天人合一,按时取穴
1.溯本求源,探微索隐
2.五门十变,时间针法
3.按时配穴,旺衰开阖
九、针刺禁忌,谆谆告诫
1.穴位禁忌
2.时间禁忌
3.禁忌病证
第二节 古代影响
一、三才理论,针刺手法
二、交经八穴,意义深远
三、针刺补泻,手法诸多
1.《针灸大全》烧山火、透天凉法
2.《奇效良方》烧山火、透天凉法
3.《针灸聚英》烧山火、透天凉法
4.《针灸问对》烧山火、透天凉法
5.《医学入门》烧山火、透天凉法
6.《针灸大成》烧山火、透天凉法
四、针刺手法,各有所异
五、治神得气,神安效定
六、八法流注,辨时取穴
1.王国瑞
2.徐凤
3.高武
第三节 现代影响
一、特定腧穴,辨证配伍
二、补泻手法,继承创新
1.陆瘦燕
2.郑魁山
3.管遵惠
三、一十四法,各有特色
四、治神得气,神朝气随
五、子午流注,时间为重
1.时间针法
2.时间医学
第三章 古法今用
第一节 别裁精要
一、时间相应,天人合一
1.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2.日时迁变,流注开阖
3.补泻宜忌,合于日月
4.太一禁忌,遵于《内经》
二、补虚泻实,多法并用
1.理论渊源,传承《素》《难》
2.特色鲜明,勇于创新
第二节 临证心得
一、重视特定穴,擅用八脉交会穴
1.重视特定穴
案例1 不寐
案例2 便秘
案例3 中风后抑郁
2.倡用八脉交会穴
案例1 痞满
案例2 偏头痛
二、强调治神守神,务求针刺得气
案例1 头晕
案例2 急性腰扭伤
案例3 呃逆
三、顺应自然天时,重视针刺禁忌
案例1 颈椎病
四、力求天人合一,倡用子午流注
案例1 带状疱疹
案例2 过敏性鼻炎
案例3 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4 头痛
案例5 心悸
五、注重针刺手法,配合针刺补泻
1.关于持针、进针
2.关于催气、得气及行气
3.关于补泻手法
4.关于出针
案例1 中风后吞咽困难
案例2 胸痹
案例3 咽痛
案例4 慢性荨麻疹
第四章 心悟思考
第一节 窦默学术思想对针灸学发展的贡献
一、编纂赋文歌诀,推动针灸发展
二、力倡流注八穴,推广特定腧穴
三、传承针刺手法,创新补泻方法
四、发挥治神得气,确保施术疗效
五、强调天人合一,启示时间医学
六、重视针刺禁忌,确保安全有效
七、重视医德修养,树立名医典范
第二节 窦默著述之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