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施术,贵在手指

五、补泻施术,贵在手指

补泻方法作为针刺操作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补泻方法的论述较为丰富。但《黄帝内经》以后一直到宋代,各种中医文献对补泻手法的论述基本与《黄帝内经》相同,少有新的发展。自金元始,复式手法趋于流行,受到了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并从《黄帝内经》中发展出来一系列的操作技巧。窦默继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补泻手法与理论,在《针经指南》中记录了大量有关针刺补泻方法及原理的论述,对补泻施术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重视手指操作在补泻中的作用。如《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云“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针经指南·流注通玄指要赋》载“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均明确指明,针刺补泻能否达到扶正祛邪之功,与手指的操作密切相关。如其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对“呼吸补泻”“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寒热补泻”及“迎随补泻”等补泻手法的手指操作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适宜临床应用,为金明时期针灸学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