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虚劳病

案例4 虚劳病

李某,女,39岁,河北石家庄人。就诊时间:2018年6月8日。

主诉:周身乏力伴失眠5年余,加重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易疲劳,周身乏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伴有失眠,健忘。曾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查血常规示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降低,余未见明显病变,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近3个月乏力、失眠等症状加重,一直未予规律治疗,今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我科门诊。现主症:周身乏力,腰膝酸软,偶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劳累后尤甚,失眠,健忘,纳差,小便清长,夜尿频,3~4次/晚,大便溏泄。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不振,思维反应迟钝,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6℃,BP 120/80mmHg,R 18次/分,P 72次/分。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踝阵挛(-),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浅深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降低,余未见明显病变(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诊断:虚劳病,脾肾阳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治疗:

取数个温灸盒、切好的艾段备用。取穴:中脘、神阙、关元,双侧足三里。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将艾段点燃后放入单孔盒中,后置于患者腹部中脘、神阙、关元及腿部足三里穴,每穴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疲劳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睡眠稍改善,夜尿次数减少至1次/晚,大便调,舌质淡胖,舌苔转为薄白,脉沉。继续原方案治疗2个疗程,同时加强心理暗示及身体锻炼,诸症逐渐缓解。随访半年未再发。

按:虚劳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以五劳、六极、七伤总括虚劳的病因。多数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虚劳,无论从脾胃、肝肾等脏腑论治还是从气血论治,都是通过辨证论治,平调阴阳,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虚劳是中医内科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病证,凡是慢性虚弱性疾病,均可从本病论治,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学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症状的临床阶段。

《扁鹊心书·虚劳》云:“此病由七情六欲,损伤脾肾,早尚易治,迟则难愈,必用火灸,方得回生……其证始则困倦少食,额上时时汗出,或自盗汗,口干咳嗽,四肢常冷,渐至咳吐鲜血,或咯血多痰,盖肾脉上贯肝隔,入肺中,肾既虚损,不能上荣于肺,故有是病,治法当同阴证治之。先于关元灸二百壮,以固肾气。”因此,虚劳虽为脏腑功能虚弱所引起,却以脾肾亏虚为主。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本案患者周身乏力,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3~4次/晚,大便溏泄,考虑为虚劳,脾肾阳虚之证。窦材提出本法宜早灸之,早期脾肾损伤轻,阳气尚存,早灸以保扶阳气,若病重则阳气衰微,必急灸关元穴,以回阳救逆。故本案采用温灸中脘、神阙、关元之法,温补脾肾之阳。

虚劳的病因病机,虽然各家有不同的偏重,但基本认可其病因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病机多以“气”“血”“阴”“阳”为主。虚劳发病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中医药对虚劳的辨证分型虽各不相同,但证型相对集中,治疗原则多以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为主。传统医学具有治未病的系统理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虚劳患者,应用灸法,选取关元、气海、命门等补先天之气,中脘、脾俞等补益脾胃之气,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