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血崩
《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若因房事太过,或生育太多,或暴怒内损真气,致任脉崩损,故血大下,卒不可止,如山崩之骤也。治宜阿胶汤、补宫丸半斤,而愈。切不可用止血药,恐变生他病,久之一崩,不可为矣。若势来太多,其人作晕,急灸石门穴,其血立止。血崩之证,乃先后天冲任经隧周身之血,悉皆不能收持,一时暴下,有如山崩水溢,不可止遏,非重剂参附补救不能生也,间有属实者,当以形证求之。
按:妇女非其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沥不断而出血者,谓之“崩漏”。来势急,出血多,若山之崩者,谓之“崩”,或谓“崩中”,或谓“血崩”“经崩”;出血量少,淋沥不尽,如器之漏者,谓之“漏”,或谓“漏下”“经漏”。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制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
本病单诉血崩,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究其根本常责之于肾虚、脾虚、血热、血瘀。肾虚致病源于各种因素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若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脾虚致病源于各种因素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血热致病源于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血瘀致病源于经期产后,余血未尽,过食生冷,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或七情内伤,气滞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根据以上发病特点,故可将此病分为虚实两证。因虚致病者,肾虚脾虚;因实致病者,血热血瘀也。在治疗上,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可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为任脉之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石门。《经穴解·任脉》中关于石门穴的解释为:“此穴部分,在脐下仅二寸,故以丹田名之;乃人身最要之地,故有以命门名之,其曰利机,曰精露者,皆言其下为总筋,乃机关发动之本,而精之下出者,于此已为露,此穴之贵要如此,故命曰石门。”石门穴位于任脉上,是任脉经气所发之处,其所处的解剖部位与妇女子宫和卵巢位置很近,决定了其对于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石门穴是三焦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的地方。《难经·六十六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石门穴又为“生脉之原”,原气(亦称“元气”)发于肾,藏于脐下丹田,通过三焦散发于十二经。《难经》中命门亦指石门穴,如《难经·三十六难》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可见,石门穴下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处,为封藏之门也。故针对其虚证,灸石门穴可激发人一身之元气,具有益元固本,调补冲任,补益脾肾,荣胞濡脉,调经止崩之功。针对其实证,灸石门可助水湿布散以清热凉血止崩。同时石门乃机关发动之本,《难经》称此穴为命门,故可益气活血,调理气机,达到活血祛瘀,固冲止血之功。
石门穴的主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如《千金翼方》中有“石门穴……崩中断绪,日灸二七至一百壮”的描述,《针灸集成》言石门穴“不宜多灸,令人败伤”,《周氏经络大全》中“古以三焦属命门,妇人禁针灸,此藏无形之火,如在石中也,故名”。我们认为石门穴在艾灸过程中,如果程度适当可起到扶助元气、温养胞宫的作用;若艾灸过度则其温热作用反而煎熬冲任之血,而致血凝瘀阻胞宫。因此,在临床上从石门穴的腧穴特性和艾灸温热作用考虑,应该根据情况谨慎使用。针对本病,急灸石门穴,可选其煎熬冲任之血的作用,从而达到其血立止之效。现代研究发现,石门穴具有调节内分泌激素及收缩子宫平滑肌的功能,并以此为基础达到止血的目的。《万氏妇人科·卷之一》有:“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经血暴下而成崩中。崩久不止,遂成漏下……治法有三,初止血,次清热,后补其虚,未有不痊者也。”窦材治疗血崩,选用急灸石门穴,不仅可止血,亦可清热及补虚,故针对血崩,大病宜灸选石门。
以上通过案例对窦材在病邪尚浅之时辨经络、明脏腑之所病,大病之时明辨阴阳、固护脾肾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希望对现代临床有所禆益,为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提供治疗思路。窦材撰写的《扁鹊心书》是一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综合性医学著作,但我们也应该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继承其精华,将理论合理地应用起来,更好地去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