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呃逆

案例3 呃逆

刘某,男,70岁,河北沧州人。就诊时间:2012年5月14日。

主诉:间断呃逆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呈断续发作,每日数次,每次发作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夜间尚能入睡,于当地诊所就诊,给予口服药治疗数日(药名不详),效果差。近1周因与家人生气加之受凉症状加重,呃逆呈持续性,夜间难以入眠,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减退,睡眠差,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2℃,BP 140/95mmHg,P 64次/分,R 20次/分。神清,精神可,表情焦虑。舌体胖,质暗,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

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呃逆,脾虚肝郁证。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疗: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百会、水沟、膻中、中脘、气海;双内关、合谷、太冲、厉兑;双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操作:俯卧位,嘱患者精神放松,注意力集中于针下,先刺背俞穴,肝俞、膈俞、胃俞行捻转平补平泻,脾俞行捻转补法,均行针1分钟后起针;仰卧位,先针合谷、太冲,然后依次针百会、水沟、膻中、中脘、气海、内关、厉兑,其中气海行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在针刺过程中引导患者想象体内气血随针下行。第1次针刺治疗过程中,呃逆停止,回家后呃逆仍有发作,但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依前法针刺,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3次后,呃逆停止发作,又巩固治疗2次,患者痊愈停止治疗。

按:该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此次因生气兼受寒导致症状加重,呃逆连续发作,但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治疗重点在于调理气机。先针背俞穴,肝俞、膈俞疏肝理气,脾俞、胃俞健脾益胃、调理脏腑。百会、水沟属督脉,激发一身之阳。膻中为气会,配合气海补气益气调气。中脘位居中焦,为胃之募穴,厉兑为胃之井穴,二穴相配,一上一下,能降逆和胃。合谷、太冲开四关,助全身气血运行。本例患者治疗关键点在于:①治神守神,医者心无旁骛,聚力于针下,针刺过程引导患者集中意念,放松身体。②得气行气,针刺时通过提插捻转迅速得气,并间断行气加强针感,助力经气传导。③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针刺顺序,通过针刺顺序引导气血运行的方向,自百会至厉兑,从上往下,引气下行,即“以针领气,气随针动”。④在针刺选穴组方方面,受窦默思想的影响,重视特定穴的使用,本例涉及俞、募、八会、五输穴、原穴等穴的配合使用,故而取效迅速,立竿见影。

呃逆,中医称该疾病为“哕”“哕逆”,是一种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呃呃作声、声短而频、无法自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因横膈膜痉挛收缩而导致的生理现象。可因进食过快、过饱,摄入过冷或过热饮料、酒水,过度吸烟或外界温度变化等引起一过性呃逆。当连续呃逆发生24小时以上时,称为“难治性呃逆”,是一种病理现象,且可伴有多种病证的出现,需要进行治疗。中医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为:饮食寒凉,胃寒气逆;情志所伤,胃气上逆;痰火湿热,上逆动膈;久病体虚,气虚失制。中医在治疗呃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针灸治疗本病,常立竿见影。笔者临证时,对病程较短、病因简单者,单用针刺治疗即可获满意疗效;对病程较长,病因复杂者,如呃逆伴冠心病心绞痛常需配合背俞穴点穴推拿、艾灸等治疗,中风后呃逆者需要加头皮针治疗等,并坚持足够的疗程,方可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