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经络,治本求源
关于经络的起源、发展及其具体概念,一直未有广泛认可的说法。究其原因,乃传统医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受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医学实践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同时代其他学科的影响,且与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道家、佛教)等息息相关。“经络”一词的首次提出见于《说苑》中“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膜,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但此处经络的含义后世之人并不明了,因其只言医术高超之人治疗疾病运用了经络理论,直到《黄帝内经》(现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的问世,经络一词才有了更广泛的解释。其中有关经络的论述,可见于诸篇,内容广泛,其指出人体是由脏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骨、五官九窍等组成,而经络连接沟通内外上下各部分,使各部分协调统一。如《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脉度》言:“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经脉》中详细论述了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及其与脏腑的络属关系、十二经与十五络的病候等,如“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气盛有余,则肩背痛……气虚则肩背痛寒……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等。《灵枢·经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窦材在《扁鹊心书·序》曾言中说:“《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后遇关中老医……从而师之三年,师以法授我,反复参详,遂于《内经》合旨,由兹问世。”故窦材对经络的认识主要源自《黄帝内经》,其十分重视辨经络论治疾病,精简选穴处方,并创立了伤寒四经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