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十变,时间针法
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言:“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后世医家对“八法、五门”解释不甚相同。王国瑞认为:“用针八法者,迎随、转针、指法、针头、虚实、阴阳、提按、呼吸,用针法以补虚、泻实、损益。五门者,井、荥、俞、经、合也。”徐凤认为:“八法者,奇经八脉也。五门者,天地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也;临泣主,外关客也;后溪主,申脉客也;列缺主,照海客也。此言若用八法,必以五门推时,取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也。”杨继洲认为:“针之八法,迎随、转针、手指、针投、虚实、动摇、提按、呼吸。身之八法,奇经八脉也。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或以井荥俞经合为五门,以邪气为宾客,正气为主人。先用八法,必以五门推时取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之理。”吴昆认为:“八法,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穴之法。五门,井荥俞经合,五者为经气所出入,若门户焉,故曰五门。”汇总以上各位医家,八法为针刺手法或八脉交会,五门为天干配合而分五或指五腧穴。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脉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公孙穴通于冲脉治疗胸腹气逆而拘急;后溪穴通于督脉治疗目内眦、颈部、角弓反张等;内关穴通于阴维脉可以治疗胃、心、胸部的病证,等等。原穴,是脏腑禀受全身经脉之气,以及原气所经过、输注、留止的处所。十二原穴各有其所属经脉和脏腑,主要作用是将五脏六腑禀受的水谷气味、精微经气,转输注入于皮肤肌肉、谿谷关节,营养周身。原穴又是其气集中的地方。《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害矣。”《灵枢经校释》解释原穴为“处于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真气之所过”的部位。故取原穴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充分说明窦默的学术观点非常明确,即对于八脉交会穴的使用以及十二条经脉六十六个腧穴的重点应用,为后世开展时间针法的思路奠定基础,尤其是五腧穴在临床中的运用,与十二时辰以及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合,是子午流注针法纳甲法和纳子法的雏形。
窦默对于王开父子的影响尤为深刻。王国瑞在继承窦默针法的基础上,在深刻认识交经八穴气血盛衰与天干时辰合八卦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独创一种逐日按时干支取穴的时间针法,即“飞腾八法”,首载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对时间针法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解释,其所叙述的“子午流注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内容,堪称是时间针法发展之准绳。明代高武重视时间针法,但又不拘泥于前人子午流注之说,提出“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说”。此说根据天干地支推论气血流注变化,由五行配五脏判断脏腑疾病,取穴治疗。按逐日按时开穴针法而行针,在流经之穴经气最旺之时刺之,结合人体经络运行周期的规律,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分别配合十二时辰进行针刺治疗,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五门十变到时间针法的雏形,再发展到子午流注针法,都与中医整体观念中天人合一观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