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阴阳五行,辨别脏腑经络

1.遵循阴阳五行,辨别脏腑经络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们在《黄帝内经》《难经》中被奉为经旨。窦默在《针经标幽赋》中,依旧遵循《黄帝内经》《难经》的论述,将手足经脉分三阴三阳,并论述了手足三阴三阳的走行规律。如《针经标幽赋》中所言,“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以及“本形金也”“短长水也”“定刺象木”“塞以象士”,都是五行理论的应用。

窦默强调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作用,指出“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路径。凡属于五脏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凡属于六腑的经脉为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皆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外络肢节、内属腑脏的通道,同时经络也是诊查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机体阴阳失衡所致,故在治疗上强调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脏腑、经络之间的密切联系,来发挥经络抗御邪气、保卫机体的作用,从而达到脏腑的不盛不衰。《针经标幽赋》还论述了经脉的起止流注规律及六经气血多少理论。“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针经标幽赋》开篇便言简意赅地指明十二经脉从中焦出发,依次流注,各按其时,至足厥阴肝经而止。而“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论述了六经气血之多少。该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依据阴有余而阳不足、阳有余而阴不足的阴阳互根理论而来,后人以“手足阳明多气血,少气多血太阳厥,少阳少阴与太阴,都是气多而血少”简述之。

窦默还以奇经八脉统摄诸经,指导辨证。奇经八脉是经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二经脉具有统摄和联络作用,可溢蓄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以适应机体不同生理机能的需要。窦默把奇经八脉归为阴阳两大类以治表里之证,“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阳跷、阳维、督脉、带脉属阳在表,分布于肩背腰腿之处,和手足二阳经的某些穴位相通。阳跷主下肢外侧的肌肉痉挛或弛缓;阳维主肤痛、肌痒,寒热、恶风、出汗,癫痫、手足抽搐,甚者失音不语;督脉主腰背强直,头重,大人癫病,小人风痫;带脉主妇人腰腹胀痛,经带诸疾。同样,阴跷、阴维、任脉、冲脉属阴为里,分布于胸腹胁肋,通于手足二阴经的若干穴位。阴跷主下肢内侧肌肉痉挛或弛缓;阴维主心痛,癫痫,僵仆失音;任脉主男子疝气,女子癥瘕、带下;冲脉主气从少腹上冲,腹中胀痛等疾。这些理论在目前的临床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临证时能灵活运用奇经八脉指导辨证,选取手足十二经上的八脉交会穴,则可大大提高针灸的治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