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时间禁忌

2.时间禁忌

针刺讲究顺应天时。《灵枢·官能》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医者应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不明天时的顺逆、宜忌,针刺的意义就无从谈起,患者的疾病也得不到有效治疗。《黄帝内经》开针刺时间禁忌之先河,提出季节禁忌、月份禁忌、日期禁忌。季节禁忌,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寒无刺。”月份禁忌,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日期有“五禁”说,如《灵枢·五禁》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已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这些论述反映了人与自然相应、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为后世的子午流注取穴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黄帝虾蟆经》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说明人体气血运行所发生的相应变化,从而指出刺灸禁忌部位。《针灸甲乙经·卷五·针灸禁忌第一上》“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冬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善渴”,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发展了季节禁忌。春天刺入夏天的部位必然损伤心气;夏天刺入春天的部分,必然肝气受损而倦怠无力;秋天刺入春天的部位,则肝气受损而心神不宁;冬天刺入春天的部分,病不愈而神魂不宁。这说明五脏与四季是相互对应的,当针刺部位违背了与四时对应的脏腑,就会出现其他脏腑的衰弱。

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提到大寒、大热、大风和阴晦的气候中,要注意禁忌,审慎用针。“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窦默认为每月十五日是月望,不宜用补法;初一日是月朔日,不宜采用泻法。上弦月是初七、初八日不宜用泻法,下弦月是廿二日和廿三日都不宜用泻法。月朔是初一不宜用补法。窦默重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认为人体气血与自然相应,针刺选取恰当的时机及适宜的补泻手法进行治疗方可获得最佳效果。

古代医家论述针刺时间禁忌主要分为季节禁忌、月份禁忌、日期禁忌。窦默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的禁忌补泻方法,完善了时间禁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