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三法,引火归原
为了纠正时医寒凉之弊,窦材大倡扶阳之理念。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阴寒之证,有轻有重,有缓有急,针对轻重缓急之不同,窦材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在临床上应急之时,窦材提出大病宜灸,并且认为:“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临床之上,他发现“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因此,临床上他不仅提倡灸法,更为倡导多壮灸艾,防病复发。《本草纲目》言:“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除湿补中、回阳固脱的作用,寒者热之,虚则补之,故窦材认为艾灸是保扶脾肾阳第一大法。《扁鹊心书》卷上有“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三篇专论,列举了大量可运用灸法治疗的病证。在卷中和卷下所介绍的大部分病证及治验均使用灸法,并多次强调灸法治疗疾病的重要性。窦材通过灸法顾护人之先后天之本,亦深受道家思想善以丹药治病,其治病主张“灸药并用”,虽然窦材认为寻常药物不能治疗大病,但结合艾灸,其效力当倍增,并且所用方药多为温补之品,丹药最佳,可助艾灸固护之功。窦材擅用附子等辛热之药,以其温热药性,补虚助阳消阴,以助阳气回复使疾病复愈,用治一切虚寒阴证。在《扁鹊心书》中,可用含有附子的草神丹、姜附丹、霹雳丹、八风汤、八风丹、蜜犀丸、夺命丹以温壮肾阳治疗中风证,可见窦材对附子等药物的重视。除此之外,其他汤药中,也多为硫黄、附子等温补脾肾阳气之药,且用药味数少,药简而力专。《扁鹊心书》一书重视扶阳,主张“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之法的学术思想,凝结了窦材一生的临床经验和心血,对后世理解扶阳理论、弘扬扶阳学说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