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辨证施灸的思想

1.体现辨证施灸的思想

《扁鹊心书》窦材灸法的48条中,灸一百壮以上(含一百壮)的38条,一百壮以下的10条。在现代文献研究的报道中,将“壮数奇多”冠为窦材灸法的特点,在《扁鹊心书·大病宜灸》中,窦材也提出了“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的说法,但观其所载病例发现,其灸量与病情的轻重、施灸部位和年龄等有关,体现着辨证施灸的思想。

病情不同,灸量不同。例如《扁鹊心书》记载:“一人病休息痢已半年,元气将脱,六脉将绝,十分危笃。余为灸命关三百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已平,痢已止,两胁刺痛,再服草神丹、霹雳汤方愈,一月后大便二日一次矣。”“一人病休息痢,余令灸命关二百壮病愈。二日,变泄下,一时五七次,令服霹雳汤二服,立止。后四肢浮肿,乃脾虚欲成水胀也,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十两,一月而愈。”两则医案同是休息痢,前者病情危重,灸量可达六百壮;后者较轻,只灸二百壮,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病位不同,灸量不同。例如《扁鹊心书》记载:“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穴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一人患喉痹,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但咽喉尚肿,仍令服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合乃愈,此治肾也。”两则医案同是喉痹,但前者是痰气上攻咽喉所致,病位在肺,肺主表,故灸天突五十壮;后者主症四肢逆冷、六脉沉细,病位在肾,肾主里,故灸关元二百壮。

部位不同,灸量不同。窦材施灸头面部腧穴灸量少。例如《扁鹊心书》记载其治疗口眼歪斜的病证时,灸地仓穴二十壮,艾炷如小麦粒大。治疗头痛时“若风入太阳则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其穴在脑后入发际三寸五分,再灸目窗二穴,在两耳直上一寸五分,二十一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此二则治验,头面部腧穴施灸,均未超过三十壮。

年龄不同,灸量不同。窦材施灸还会考虑患者的年龄,小儿患者用量也特别少。例如《扁鹊心书》记载“一小儿食生杏致伤脾,胀闷欲死,灸左命关二十壮即愈”,若成人则“急灸命关二百壮,以保性命”。此二则治验同为痞闷,饮食冷物太过,脾胃被伤,诱发心下作痞,小儿灸二十壮即愈,成人则需灸二百壮以保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