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颈椎病
李某,女,65岁,河北沧州人。就诊时间:2015年12月26日。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左上肢麻木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部疼痛、酸沉,活动受限,伴左上肢麻木,夜间尤甚,不敢左侧卧位睡眠,症状遇寒加重。自服止痛药(药名不详)并外用伤湿止痛膏数日,无明显效果,病情逐渐加重,于今日来诊。饮食可,睡眠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2℃,BP 130/88mmHg,P 73次/分,R 18次/分。神情倦怠,痛苦病容。颈枕交界区肌肉压痛,C4—C7左侧椎旁压痛,左侧臂丛牵拉实验阳性。颈部前屈、后伸及旋转均轻度受限。四肢末端冰冷。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紧。
辅助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骨质增生,C6—C7椎间隙变窄。
中医诊断:痹症,风寒痹阻证。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双天柱、风池;C3—C7夹脊、阿是穴;左肩三针、肩井、天宗、秉风、肩外俞、肩中俞、外关。操作:上述穴位平补平泻,颈部夹脊穴、阿是穴、左肩井穴加灸。针灸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1次后,患者感觉颈部疼痛减轻,情绪平和。治疗1周后疼痛缓解,2周后麻木减轻,后又巩固治疗1周,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停止治疗。
按:该患者就诊时为数九寒天,且空腹、焦虑,集大寒、大饥、情绪波动于一身,不适合针灸治疗,但患者求医心切,不宜拒诊,故让患者先休息,适应环境,饮水进食,并与其沟通交流,消除其不良情绪,待其肢体回暖,情绪平复,气血平和后为其针灸,从而避免出现不良后果。后该患者每次来诊,均主动注意上述事项,并向其他病患讲解其中道理,治疗依从性很强,故而,治疗效果满意。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的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且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一般以40岁以上患者多见。头颈部活动频繁、长期伏案工作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椎间盘病变是发病的始动因素,血液循环学说、机械压迫学说、颈椎不稳学说是公认的发病机制,感觉“重塑”现象及炎性反应学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颈椎病主要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等几种类型。在治疗时,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大多数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颈部放松及卧床休息,颈部支具佩戴,口服或外用中药、西药,封闭疗法、神经阻滞麻醉等,而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以其显著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纳。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笔者研究团队常采用针刺结合物理因子治疗作为常规方法,推拿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不稳者,要避免采用推拿治疗。运动疗法如医疗体操也是治疗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由于颈椎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改善生活方式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常易导致复发,缠绵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