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经八穴
2025年08月10日
1.交经八穴
“交经八穴”理论作为《黄帝内经》之后新出现的腧穴理论,阐释了包括腧穴的定位、特点、主治疾病及临床应用等内容。其中对腧穴主治的记载最为详细,后世医家对交经八穴的应用和发展多以此为基础,产生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针刺手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按时取穴法的重要穴位。交经八穴多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之所。在经脉归属方面,申脉、照海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腧穴。公孙、内关、外关、列缺分属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且为所属经脉之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的病证。后溪、足临泣为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五输穴的“输穴”,可“主体重节痛”,具有主表之功效。窦默还在《针经指南》中言明交经八穴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合于胃心胸……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合于目锐眦……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合于内眦……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合于肺系、喉咙、胸膈”,由此确定了八穴与八脉的结合。
八穴定位之所在亦各有特点。其阳脉的穴位由两对同名经穴组成,后溪与申脉分别属于手足太阳经,外关与足临泣分别属于手足少阳经。阴脉的穴位虽不属同名经,但其所处部位呈对称的特点。如列缺位于手桡骨茎突部,照海在足内踝部位,分部位置呈现上下对称;公孙属于足厥阴、足少阴经之间的足太阴经,内关则位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的手厥阴经,分部位置也呈现出对称的特点。
此外,每对上下肢穴位的主治也呈现相同或相近性:足临泣与外关均可治疗目锐眦、耳后、颊颈、肩、缺盆及胸膈的疾病;后溪与申脉均可治疗目内眦、颈项、耳户、膊、小肠与膀胱的疾病;列缺与照海均可治疗肺系、喉咙、胸膈的疾病;公孙与内关均可治疗心、胸、胃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