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络,善辨证

一、明经络,善辨证

窦材认为“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灵枢·卫气》中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灵枢·经别》中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由此可见,窦材的明经络、知传变、识根源的辨证施治原则与《灵枢》思想一脉相承。中医学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取穴施治的理论核心,体现着中医独特的辩证思维。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达上下,联系了各个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加强了经脉之间的联系,皮部、经筋联系了皮肉筋骨。因此,经络系统将脏腑、器官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经络是气血的运行通道,气血通过经络的传注从而输布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器官,调整阴阳,使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除此之外,经络同样是传注病邪的途径和病变传变的渠道。当机体受到外邪侵犯时,如《素问·缪刺论》中所载:“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外邪通过经络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当机体发生脏腑病变时,脏腑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相互影响,使疾病进一步传变,如心火下移小肠、肺病影响大肠又累及肾等。此外,脏腑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显现于体表,在特定穴等部位反映病情,因此,进行经络辨证,可以对病情综合分析,进而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发展传变,有助于协助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窦材在书中开篇即提出“当明经络”的治疗原则,对那些仅根据病变体表部位进行经络辨证的医家进行批判,认为他们只看到了浅表,不知阴阳交接、脏腑递更的规律,不能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无法预判疾病的预后和发展,仅仅明白药理,广下药方,即使症状稍有缓解也很难使疾病痊愈,只治其标,不治根本,妄下治疗,甚至使人死亡。窦材在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不仅治病有神效而且取穴少而精,全书中用到的穴位26个:巨阙、中脘、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天柱、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腰俞、涌泉、承山、足三里、中府、食窦、天突、地仓、上星、前顶、目窗、脑空、风府。在全书中所用的穴位之精更体现了其医学功底之深厚,与其他医家相比,窦材虽取穴少,但皆达到了治愈的效果。在现代临床治疗中,由于发病季节、个人体质、所处地域和就诊时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辨证取穴在临床实践和提高疗效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临床上常用的选穴、配穴依据之一。如治疗口眼歪斜辨病位在阳明经,选取地仓穴;在治疗咳嗽时,初起病机为风寒袭肺,灸天突穴,久咳不止,伤及脏腑气机,灸肺的背俞穴,若此人年老,恐肺气不足,耗伤肾气,疾病转化为虚劳,此时艾灸关元穴。由于窦材明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对不同疾病选取同样的穴位仍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如《扁鹊心书》中对于虚劳、中风、腰腿骨节疼痛、破伤风、老年气喘等疾病,这些病证的病机都为肾气亏损,所以皆艾灸任脉上大补元气的关元穴。

本篇摘取《扁鹊心书》中3篇临床医案,分析其治病思想及方法,以对现代临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