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1.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窦默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以“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开篇,明确指出时间是决定针刺深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理论来源于《素问》和《难经》,窦默在《针经指南·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篇中首先引用了《素问·刺要论》中“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一段作为其理论依据,之后又阐述了自己“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的认识,用以说明,针刺的深浅,要根据病邪在人体的深浅进行选择。春夏两季属阳,病邪在人体相对浅浮,因此需要浅刺;秋冬两季属阴,病邪在人体相对深入,因此需要深刺。由于这种“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的理论,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在人体内深浅不同的自然规律深化出来的,直接关系到针刺操作时的得气和气至现象,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这里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素问·八正神明论》有“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的论述,而这一观点基本与《难经·七十难》中“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窦默的理论看似与《素问·八正神明论》和《难经·七十难》是一致的,但实质是不同的。窦默将《素问·八正神明论》《难经·七十难》和《素问·刺要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素问·八正神明论》《难经·七十难》所讲的是卫气和阳气随环境冷暖的沉浮变化。春夏两季为阳,天气转热,人体卫气则浮越于浅层,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秋冬两季属阴,天气转凉,主收藏,卫气则沉潜于人体深层,即“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因此要“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而《素问·刺要论》讲的是针刺要根据病的浮沉而调整深浅,即“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窦默将这两段所论述的内容进行了结合,认为人体的卫气和病气的浮沉变化是相一致的,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和“其气在内,人气在脏”,针刺深浅应该顺应这种变化以便能够更好地达到调气的目的。这种观点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因此一直被历代医家认可和使用。虽然这里只是提到了季节变化对针刺深度的影响,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举一反三推广应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察岁时于天道”并不仅仅是指四季的周期变化,它还包含各种时间周期的变化。例如,一天当中人体气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规律性的深浅变化,而一月当中人体气血的深浅和多少也有其变化规律,那么如何掌握不同时间针刺深浅的变化就是每位良工上医所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由于针刺深度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只是窦默举例以明其理而已,因此,在应用时不能机械照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窦默的“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的观点来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所反映的原理是针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针刺的深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季节变化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决定最佳针刺深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时间季节这一个方面,最佳的针刺深度还受到病位深浅、病性寒热、患者体态、病程长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窦默的可贵之处就是通过对“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的分析论述,更直白地告诉了我们决定最佳针刺深度的关键因素,简单明了地揭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气在哪一层,针到哪一层”。当然“人气”和“病气”二者虽然在一起,但究竟是病气随人气而浮沉,还是人气随病气浮沉,窦默并没有交代。现代临床应用中一般认为:新感外邪在表者,卫气抗邪于表,其脉浮当浅刺;病邪稽留经脉者,病气与人气随季节沉浮,可随四季环境变化决定深浅,病邪进一步深入,入于脏或久病着于某处,人气多随病邪留恋,多需要深刺。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仅供参考,临证之时还需灵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