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头痛

案例4 头痛

王某,女,46岁,河北正定人。就诊时间:2013年11月12日。

主诉:间断头痛2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后枕疼痛为主,呈发作性,每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后自服脑宁片,约2~3个小时缓解,每次发病持续3天左右。3天前,患者与家人生气后复感风寒,遂致头部胀痛难忍,头痛性质及部位同前,且逐渐加重,每于15点至17点之间症状出现,发作时头痛欲裂,其他时间患者头部不痛,但述有胀闷不适,自服止痛药无效,遂来诊。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2℃,BP 130/88mmHg,P 64次/分,R 18次/分。神清语利,表情焦虑,舌质暗,苔白,脉微弦。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头痛,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功能性头痛。

治疗: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双束骨、合谷、太冲、风池、列缺;百会、神庭、膻中。按子午流注纳子法15点至17点为申时,膀胱经当令,取双侧束骨穴泻法,留针2小时,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一次治疗后,患者当日头痛未发作,仅有后枕部胀闷感。又巩固治疗2次,头痛痊愈。

按:每日定时发病的特点说明该病具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与经脉气血日周期的变化是相应的,因此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比较适用,用之常有显著疗效。该患者无其他相关症状,每次发作都在申时,有明显的时间性。申时为膀胱经当值,其病发部位又在头部,为膀胱经所过。因此,按子午流注纳子法进行分析和治疗。该患者头部疼痛剧烈如劈当按实证进行治疗,于申时刺膀胱经子穴束骨以泻邪气。患者舌脉等提示肝郁气滞,配合合谷、太冲,开四关行气活血,患者因受风致疼痛加重,加风池、列缺祛风散寒,遂迅速起效。

头痛是指因外感或内伤所导致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以患者感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病证,且为临床常见的主诉,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前十位失能性疾患。患者常因头痛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对其身心造成巨大危害,且该病发病率极高,仅次于感冒,因此对头痛的规范化诊疗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发作诱因,中医将其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及真头痛三类。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两种。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则以针灸、推拿、刺络放血、穴位注射等为主。除上述运用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头痛外,笔者研究团队在传承窦默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调督通络针法治疗头痛。先取百会、大椎进行针刺,得气后出针,不留针。随后根据触诊情况在头颈部的痛性筋结点进行合谷刺,亦不留针。之后根据患者头痛部位使用治疗头痛的经验穴治疗:侧头痛选择风池、丘墟;前额痛选择攒竹、解溪;后头痛选择天柱、昆仑;颠顶痛选择百会、涌泉。经验穴按照先针刺下肢穴位再针刺头部穴位的针刺顺序进行治疗。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调督通络针法治疗各种类型头痛,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