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辨经络,治病求本
窦材的“当明经络”思想传承发展于《黄帝内经》,深刻影响了其后世医学事业的发展。如元代朱丹溪注重辨经用药,并在其著作《丹溪心法·头痛》中详细记有“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恰如窦材所言“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如此辨经论治才可事倍功半。明代宋濂在《医家十四经发挥·序》中提及“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外科大成》言:“人生之有经络,尤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盗不知界分……惟经络一明,然后知症见何经,用何经之药以治之,了然无谬。”经络理论指导下的辨经论治,不区分内外科,即使是外科,亦同理。何经循行部位出现病证,可知该经出现了问题,随后用该经的药进行医治,如此诊治疾病,则清楚明了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