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促得气,速至速效

2.催促得气,速至速效

针刺治病的目的是得气取效,对于针刺后患者未得气,使用催针之法可使患者经气速至。《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针刺后已得气的患者,可使用行气之法使针感传导,增强疗效。传导感就是患者在针刺时自觉穴处有酸麻重胀之感,并能沿着一定方向传导,可起到推动气血,激发经气,治疗疾病之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终始》曰:“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记载道:“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这些论述都强调得气的重要性,气至后效果明显,如风吹云,显而易见,并以得气为度、得气即止。《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既强调行针必以得气为要,又云“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在临床上总结出得气的快慢与疗效关系密切,这是窦默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可以此判断预后。若得气快的患者,往往正气旺盛、气血充盈,针刺治疗时效果较好、预后较好;得气慢的患者,往往正气虚弱、气血亏虚,针刺治疗时效果较差,预后不好。

《针经指南》中的动、进、摄、循、弹、盘、搓、按、摇法可催促经气速至或使针感传导,增强疗效。动法是指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进法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摄法是用指甲在所针经络处来往按切,可使肌肉松弛,气血流通,引气通节,扩大针感传导的作用。循法是指进针前用指腹轻轻循按或拍打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调和气血,导引经气,激发经气的运行,使针刺容易得气。弹法是在针刺得气后,以指甲轻弹针柄数次,使气未至或得气迟缓,或针感限于局部不能沿经传导者,针感加强,使气速行。盘法是在得气后,将针由地部提至天部,使针倾斜,与皮肤呈45°,以针孔为圆心,使针做弧形运动,具有加强反应及控制感觉传导方向的作用。搓法是以手指向前后、左右单方向捻转针体,加强行气,促进针感扩大。按法是在入针之后,连续施以一松一按的操作,具有加强针感,促使气血运行的作用。摇法直针而摇时,可以加强针感。

现代生理学认为,“刺激”首先作用于感受器使之发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的整合作用,再沿传出神经到达一定的效应器,引起相关感应。针刺作用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软组织,当针刺刺激,尤其是给予一定行针手法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保护性反应被激活,针刺部位软组织的黏性和(或)弹性发生了相应变化,使得医者和患者产生不同的感觉。因此,在针刺时多采用动法、进法、摄法、循法等催气之法,以使气速至,提高临床疾病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