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六、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一十四法,载于《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的“手指补泻”部分。手指补泻是指针刺治疗时医者通过一定的操作,用手指作用于针体或局部,以达到行气调气进行补泻的目的。它包括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两类。有关内容最早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此后《难经》也进行了相关描述,如《难经·七十八难》曰“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等。窦默在传承内、难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明确指出了针刺补泻法主要在于手法的操作,将有关手法整理归纳为“手指补泻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该部分内容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进行了详细描述。窦默除了言明十四种针刺手法的操作要领外,还对每种针刺手法的应用范围进行了详细说明。例如《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即是对其手法功效的描述,为补泻手法、复式手法奠定了基础,为系统研究手法的先驱,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文按照针法的不同作用进行论述。如下针之法、进针不痛,爪法、切法就是欲令气散使进针不痛;催促得气、速至速效,动、进、摄、循、弹、盘法等都是通过行针催针气至,或使针感循经传导;补泻之法,辨证施治,摇法、搓法、扪法、按法、捻法等通过不同针刺手法以达补泻之功。

动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将其列为十四法之首。“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其源于《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动法是指入针后,如气不行,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

退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此为退也。”欲出针时,先将针退到浅部再略做停留,而后出针,可减轻出针时的疼痛与出血。

搓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依前转法,以为搓也。”搓法是以手指向左或向右,或前或后的单向捻转针体,通过针体不同的速度转动而产生补泻和扩大针感的作用。同时,因左右、前后转动还可出现寒凉感和温热感,故是一种简单的热补、凉泻手法。应用捻搓法要根据指下的感觉,适当地运用指力,依具体情况掌握捻转角度,勿搓太紧而滞针,以免牵扯皮肤引起疼痛。

进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此之为进也。”其源于《灵枢·官能》:“微旋而徐推之。”进法是指入针后,凡不得气者,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

盘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为盘之也。”盘法是在得气后,将针由地部提至天部,使针倾斜,与皮肤呈45°,以针孔为圆心,使其做弧形运动,具有加强反应及控制感觉传导方向的作用。盘而带按为补,带提为泻。一般盘90°,有时可盘180°,适用于肌肉松弛丰盈处,不宜在皮薄肉少处施行。

摇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者是也。”其源于《灵枢·官能》:“摇大其穴。”摇法即搬动针柄,以针尖部位为支点,使针体往复摇动,摇而带提或边摇针边出针,属于一种泻法,多用于浅表部位。摇法还能加强针感,有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作用。直针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如进退手法、提插捻转六数,即为“白虎摇头”法。卧倒针身而摇,可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如将针向行气摇法及九六数结合使用,即“青龙摆尾”法。

弹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扪而循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和《难经·七十八难》“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都有对弹法的描述。弹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弹穴,一为弹针。弹穴即《黄帝内经》“弹而怒之”,用手轻弹肌肤,使经络气血充盈,具有辨别经络虚实,测知气血盛衰、促使气行的作用,用于针前。弹针是在针刺得气后,以指甲轻弹针柄数次,具有加强针感使气速行的作用。本法多用于进针后经气未至,或得气迟缓者、针感限于局部不能沿经传导者,以及针下紧急、不得捻转者。一般多在留针过程中使用。

捻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识乎左右也,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捻法将针左右捻转,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治上左转,治下右转,在不得气时可参考应用,但捻转不必拘泥左右。

循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循者,凡下针于属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是也。”循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即进针前用指腹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轻轻循按或拍打,一方面可以手法探察经络虚实,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手法以调和气血、导引经气,激发经气运行,使针刺容易得气,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进针后经气未至、得气迟缓的患者,又可作为控制针感使气至病所的辅助方法。

扪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凡补时,用手扪其穴是也。”其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扪”为探、触之意,窦默将其释为补法之“闭其穴”。扪法是在出针后,用手指扪按针孔,不使经气外泄,即开阖补泄之补法,用于各种虚证的治疗。现在临床上常在起针后用酒精棉球按揉针孔,以防止出血、消除针后不适感。

摄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摄法指用大指、中指或食指指甲在所针经络处来往按切,可使肌肉松弛,气血流通,以解除滞针,并有引气通节,扩大针感传导的作用。本法多用于针刺感应迟钝和发生滞针的患者。

按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此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的描述相似。按法是在入针之后,连续施以一松一按的操作,如发弩机之状,具有加强针感,促使气血运行的作用。后世医家又进一步阐发,把紧按用于补法,慢按用于泻法,提按结合叫作捣,具有加强针感,促使气血运行的作用。

爪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针,有准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抓而下之”,和《难经·七十八难》“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都是对爪法的描述。爪法是用指甲掐按穴位,以便准确进针的一种方法;还可宣散气血、减轻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心理,减少肌肉的紧张度,再配合右手快速进针,可以减轻针刺引起的疼痛。

切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故也。”其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此即临床常用的爪切进针法,具有宣散气血,诊查经络虚实和固定穴位的作用,并且还能分离筋骨,避开血管,减少进针时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