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世之法,保命三诀

三、住世之法,保命三诀

养生保健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天人相应”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古人之所以能做到延年益寿,正是因为做到了按照四时阳气的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完善,逐渐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并治》中提到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

重视阳气的固护与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窦材认为阳气为一身之根本,以脾阳、肾阳为根,重视扶阳思想的应用,始终以扶助人体阳气为养生治病的指导思想。在《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提到“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强调医者固护阳气的重要性,可谓与《黄帝内经》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相契合,说明阳气是生命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艾灸是扶阳益气的第一要法。其通过扶助人体的阳气,扶正祛邪来延缓人体阳气的耗损,达到防病摄生、延年益寿的作用。窦材提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正如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举例记载:“宋绍兴间,刘武军中有步卒名王超,太原人……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因案被擒,临刑,监官间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他,唯火力耳。”他自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夏秋之交,是阳气由最盛开始转衰的时候。此时灸关元千炷,可以起到固护人体阳气而使阳气盛而不衰,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起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同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也对人们如何养生做出了具体说明:“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书中说明人应于三十岁以后施灸保健,每三年灸脐下三百壮,到五十岁之后,每两年灸脐下三百壮,当人至六十岁以后,每年灸脐下三百壮,以达到养生延年的保健功效。同时窦材还身体力行,以亲身经历对此加以验证,自己每年常灸关元、命门等穴,“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通过艾灸和服用丹药来养生调护,于无病时以预防保健,既病后以防止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