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带下病
张某,女,40岁,河北石家庄人。就诊日期:2012年5月6日。
主诉:白带过多8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8个月余前因小产后1周即外出游玩而受累,后出现带下量多,伴有腰酸,肢冷,四肢乏力,月经量渐少。曾于当地社区医院诊治,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腹部及盆腔检查亦无明显异常,给予消炎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我科门诊。现主症: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小腹发凉,喜温喜按,偶有腰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怕冷,手足凉,纳可,寐欠安,小便清长,大便溏。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婚育史:26岁结婚,配偶情况一般。育有1女1子。子女均体健。
月经史:经量少,经色暗红,有血块,经期规律。
体格检查:T 36.3℃,BP 120/72mmHg,P 73次/分,R 19次/分。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辅助检查: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腹部及盆腔检查亦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带下病,肾阳虚证。
西医诊断:盆腔炎。
治疗:
针灸。取1支艾条平分4段,每段分别点燃两头,置于自制艾灸箱(25cm×16cm× 10cm)中备用。取穴:双侧肾俞、双侧次髎、关元、双侧带脉、双侧三阴交。患者先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所选穴位,取1寸毫针于肾俞穴直刺0.5寸,取2寸毫针于次髎穴直刺1.5寸,施以提插捻转之法,使之得气。将艾灸箱置于腰骶部,需将肾俞、次髎穴罩置其中,留针30分钟后撤去艾灸箱、起针。再取仰卧位,取1.5寸毫针于关元直刺1.2寸,于带脉直刺1.3寸,于三阴交沿胫骨后缘直刺1.3寸,施以提插捻转之法,使之得气。再将艾灸箱置于腹部,罩住关元穴,留针30分钟后撤去艾灸箱、起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诉白带减少,小腹凉感及腰酸肢冷症状明显减轻,休息3天。改为隔日治疗1次。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带下病主要表现为带下量明显增多,其色、质、味出现异常,可伴有外阴瘙痒,甚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其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素问玄机原病式·附带下篇》记载,带下病乃由任脉湿热、津液涌溢所致,妇科经典著作《傅青主女科》认为湿邪为带下病的核心,辨证论治当以肝脾肾为主,尤以肝脾为要。西医学中,凡是发生白带异常的均可按照带下病进行辨证论治,如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早期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带下病检查包括全身检查、腹部检查、盆腔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
《扁鹊心书》云:“妇人除妊娠外,有病多与男子相同,但男子以元阳为主,女子以阴血为主,男子多肾虚为病,女子多冲任虚为病。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白带者,任脉冷也。”本案患者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小腹发凉,喜温喜按,偶有腰酸,小便清长等,考虑为带下病,肾阳虚证。窦材指出,白带,任脉冷也。故本案采用具有较强温补作用的重灸法,《医宗金鉴》载:“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本案采用的艾灸箱,主要以距离近、温度高、面积大为特色,“重”以集中火力。背为阳,腹为阴,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次髎穴,任脉关元穴、带脉之带脉穴、脾经三阴交,先灸背部,后灸腹部,从阳引阴,共同发挥温补阳气、温养冲任,疏通带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