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灼艾”详述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将艾灸列为防病摄生的首选,在灸法治未病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书中提出应用艾灸防病摄生。在日常无病时,“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寿算更如何”;在身患疾病时,“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本草纲目》言:“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见灸法具有温阳补虚、祛寒通络、回阳复脉的功效,能够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起到养生保健延缓寿命的作用。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晚年应用灸法防病延年。其曰:“火灸,大有奇功”,每天坚持施灸,直到九十多岁仍耳聪目明,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积极倡导通过艾灸来养生保健,提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崔知悌在《骨蒸病灸方》中所载灸法取穴严谨,灸药配合,对许多慢性虚劳性疾病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诸病都可通过灸法治疗,还专设灸法篇章,提倡灸疗保健。他还提及30岁以上灸足三里,有降逆明目的保健作用。《太平圣惠方》提到“凡人未中风时……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也表明了重视灸法的保健作用。
保健灸法历史悠久,古代又称“逆灸”,见于《诸病源候论》:“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月,喜逆灸以防之。”所谓逆,《针灸聚英》中解释曰:“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即在身体健康无病或疾病发展轻浅之时,预先采用艾灸的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历代医家在艾灸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到宋代,艾灸养生的理念在窦材的手中得到了升华。通过保健灸以扶阳益气,扶助人体脾肾阳气,激发人体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目的。宋代的保健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自皇家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宋代人也普遍认可“患者在家自行施灸”,这也促进了后世艾灸保健的普及。
窦材艾灸取穴主张少而精,其中以关元、命关使用频率最多。关元护肾气,命关顾脾气。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之阳气有赖于此,艾灸扶助阳气,更是以扶助脾肾之阳为侧重。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属任脉,居脐下胞中,是生命之田,人体精血生命之根源,一源三歧,任、督、冲三脉发源于此,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张介宾在《类经图翼》指出“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提示关元为人体之根元,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能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气回阳。《针灸甲乙经》指出,关元穴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是聚气凝神之所,又为全身强壮养生之要穴。该穴是全书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凡由肾虚所致的疾病,如中风、臌胀、虚劳以及其他久治不愈的疾病迁延至肾,出现肾气衰败的征象,都可艾灸关元穴。命关穴也是窦材经常使用的另一穴位。在《扁鹊心书》中提到用命关穴治疗疾病有36处,列举了8则使用艾灸命关穴的医案。窦材认为人体元阳易伤,因而重视保扶阳气、温补脾肾之阳,应以“灼艾第一”。而又因命关“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此法试之极验”,凡是经过辨证病变脏腑属于脾者皆可以通过此穴调治。在《扁鹊心书·窦材灸法》记载的12种属于脾的疾病中,有10种疾病皆可以灸命关穴。如“水肿臌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此穴还可用于水肿、泄泻、暑湿发热、中消、反胃、黄疸、内障等。命关穴虽然左右各一,但窦材在临床使用中非常注重左命关穴的使用,如“老人两胁痛,此由胃气虚积而不通……服草神、金液十日,重者灸左食窦穴”“若用攻克,重伤元气立死,须灸左命关二百壮”。书中共有12处强调使用左侧命关穴,其中1处为验案记录。综观全书,灸左命关治疗的病证包括胁痛重症、脾疟重症、坏症、重伤元气以及虚劳之汗出不止等,皆属于危重症范畴。除关元与命关之外,气海穴也被经常应用和提及,气海穴属任脉。《针灸资生经》中记载:“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柳公度常苦气短,故灸气海穴来延年保健,八十余岁身体康健,他说:“吾养生无它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故常灸气海穴有益肾固精、培补元气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隔附子灸。灸气海养生,可每年灸之一二次,七壮至百壮,但孕妇不可灸。
艾灸疗法确有预防疾病、强壮补虚和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但运用时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三因制宜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明辨适宜灸治的证候和灸法禁忌。艾灸养生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灸穴、灸法和灸量,使治疗养生之法与病证相符,不致犯虚虚实实之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