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宜早灸,把握时机
窦材认为阳气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的根本,同时受道家思想影响,认为“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了人身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均可导致人身阳气受损而发生疾病,所以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阳化气,气为阳,人无气则死,有气则生,阴盛阳伤,扶助阳气,方可以挽后生。故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对于不少病证都反复强调早灸,其言“夫病有浅深,治有缓急。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而且还强调灸必及时。他说:“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窦材认为阳证无患,阴证害人。《扁鹊心书》曰“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脏腑而死”,“且举伤寒之证,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人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艾灸,方保无虞”。窦材认为在真气未脱之前,阳气尚足之时应尽早使用灸法,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性命。反之病情严重,阳气内陷,阴阳严重失衡,阴盛则更助阴邪肆虐,故有阴胜于外而阳竭于内,或阴胜于内而迫阳外越之危重症。若灸迟,先机已失,真气若脱陷,则必死无疑,灸之亦无益,故灸法必及时实施。
综观全书,窦材将“早灸”“急灸”的观点体现无疑。他认为在真气未脱之前,阳气尚足之时应尽早使用灸法,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性命;相反,如果灸得太迟,此时真气已脱,那么必死无疑。实际上“早灸”的观点是“大病宜灸”观点的必要补充。在遇到“大病”,尤其是非常危急的病证之时,首先要利用灸法施治,并且要及早运用。治病注重把握时机,在疾病的早期及时施灸,以控制病情的进展,可避免阳气内陷,加重病情,这是挽救性命的重要举措。此外,该书中卷、下卷介绍病证和临床验案时,“急灸”一词被频繁使用。如“阴毒”之证,须急灸关元,“若迟则气脱,虽灸亦无益矣”;“虚劳”之病“早尚易治,迟则难愈,必用火灸,方得回生”;“痞闷”一证,应“急灸命关二百壮,以保性命,迟则难救”;“气脱”之证,须早治,“迟则元气亦脱,灸亦无及矣”。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在治疗时要注意把握灸治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