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内》《难》

一、研习《内》《难》

《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典籍中最经典之作,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被尊称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难经》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阐《黄帝内经》微旨,拓展其所未发。全书多篇论及针灸内容,如经络、腧穴、针法等,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新的补充和阐发,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在脉学、藏象、经络、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多有创见。窦默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的基础之上,结合个人的临床医疗经验,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

在金元以前,尽管《素问·异法方宜论》分别介绍了砭石、灸炳、药毒、九针、导引按跷的来源与适应证,但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治疗疾病都是以方药和灸法为主导。但窦默研习《黄帝内经》,注重针灸治疗疾病,其在《流注通玄指要赋》和《针经标幽赋》的开篇即提到“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和“拯救之法,妙用者针”等论述。

对八脉交会穴以及五输穴等特定穴的使用是窦默治病选穴的一大特点。其对五输穴的使用基本遵循《难经·六十八难》中对五输穴的论述,即“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如在《针经标幽赋》中提出“体重节痛而输居,心下痞满而井主”等论述。

针刺手法和补泻方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但在元代以前的各种针灸著作中,由于医家更重视灸法,故而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和发展较少。窦默推崇毫针,并且结合其临床实践,将针刺手法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改进,在《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的基础上,归纳出针刺常用的14种手法,涵盖了进针、出针、补冷、泻热、催气、行气等各个方面。此外,窦默在《黄帝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对补泻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如其在《黄帝内经》的“补冷”“泻热”的理论基础上,明确提出寒热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后世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提供指导。

窦默重视自然变化对针灸的影响,在《针经标幽赋》中提到“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此与《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一脉相承。时间变化是自然变化规律的重要参数指标,因此窦默非常重视子午流注针法,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有许多关于流注取穴方法的论述,如“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并且在《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中对“古法流注”和“夫妇配合”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这些内容是纳甲法和纳子法的理论依据,对后世的子午流注针法的发扬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