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内》《难》,治神得气

1.推崇《内》《难》,治神得气

《黄帝内经》中“治神”为针刺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了针刺全程对神的调摄,其目的是针刺得气、收效。所谓得气,是针刺疗效判别的依据。得气之法,是刺时利于得气所使用的方法,可令医者手下存针感,患者应针觉、针刺前后脉有别,以此来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窦默推崇《内》《难》,继承其治神、得气之思想,发展其治神、得气之方法,在行医之时运用体会,其心得尽于书中详述,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

(1)尊经典:基于《黄帝内经》的影响,窦默对治神得气有所认识。如《灵枢·本神》中“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灵枢·小针解》所言“上守神者,守人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故“治神”基于针刺之神可有平静思绪、安定气血之意。因此,“治神”对于患者而言就是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体会针下感觉使“志意和”;对于医生而言就是要在针刺时做到《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讲的“深浅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外物”,精神高度集中,不受外界干扰,如此才能体会针下气血的细微变化,抓住补泻操作的时机,促进得气,提高疗效。对于针刺得气之感,《难经·七十八难》云“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形容针下气感的到来如空中飞鸟之往来,忽而积聚,忽而散失;又《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提示针刺得气后的针感有如水谷之气般和缓充盛。此外,《灵枢·终始》对于得气还存在另一种认识,其言“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指出针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脉象变化,并与针刺前相比较,从而确认针刺补泻手法是否有效。

(2)得己见:《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必具,乃成为人。”生命诞生之时,气血流畅,五脏调和,又具有感觉、知觉、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神之原动力推动的结果,可见“神”不仅与人心理活动有关,更与人体气血紧密相连。窦默受《黄帝内经》《难经》之影响,对治神与得气尤为重视。于《针经指南》中多次强调治神得气,认为其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原因。针对治神,窦默认为首先医生针刺过程中应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并强调针刺之时,应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其次,在进行针刺的同时,医者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做到“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在患者精神集中和安定的情况下才能施以针刺,亦是《黄帝内经》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观点的体现。窦默对调节人体气血之神,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并加以应用以提高疗效。窦默在《内》《难》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其于《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指出“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气至”的患者,往往气血充盛,疗效、预后较好;“气未至”的患者一般气血虚弱,疗效、预后较差。关于得气之感,窦默做了形象描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提示针刺若得气时,则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这些论述详细描述了得气时的针感,至今仍是医者辨别得气与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