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承经验

二、师承经验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窦默医学师承先后次序为王翁、宋子华、李浩。

师从其岳丈王翁,在窦默墓碑中记载,“有清流河医者王氏妻以其女,且授公以方脉之术。公由是从容安居而生理赡足,平昔义理之学益得所养,而日进于高明矣”,其后明朝人李濂编写的《元史·列传》窦默中亦有相同的文字记载“清流河王翁授以方脉之书,使业医”,可见王翁是窦默第一位业师。

山人宋子华,乃是授之少室隐者所传交经八穴及针术针法者。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窦默指出“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窦默推崇该法,《针经指南》中设有《流注八穴序》和《定八穴所在》两篇专门对该针法的源流及所涉及的八个穴位的具体定位和主治病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其赋文中也提到“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称八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一精捷,疾莫不寥”,叹之曰“神乎哉是术也”,并详细列举了八穴的定位、主证,提出了以八脉八穴为主,适当配穴的治法,使灵龟八法初建雏形。

山东名医李浩,乃是窦默在河南蔡州避战乱时所遇。窦默跟随李浩不但习得高超医术,更是不断提高自身医德水平。窦默认为作为医生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水平,医术的高低与医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针经指南·窦汉卿流注指要后序》中就有较为明确的体现,其中提到“后避屯于蔡邑,方获诀于李君。其人以针道救疾也……尝谓予曰:天宝不付于非仁,圣道须传于贤者。仆不自揆,遂伸有求之恳,获垂无吝之诚。授穴之所秘者,四十有二;疗疾而不瘳者,万千无一。铭诸心而著之髓,务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后除疼迅速若手拈,破结聚涣如冰释”。这一段说明其师李浩对其医术、医德均有较为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