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痛经
周某,女,22岁,河北石家庄人。就诊时间:2016年5月9日。
主诉:经期腹痛7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7年余前因经期冒雨出现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经后症状缓解,后每逢经期第1天便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冷痛,不可正常学习。曾多次于外院就诊,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腹部及盆腔检查亦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未予治疗。后每逢经期小腹疼痛时,自服布洛芬止痛片,症状可缓解,但第2~3天仍轻微腹痛。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我科门诊。现主症:经期第1天,小腹及腰骶部冷痛,得热痛减,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纳差,寐欠安,小便调,大便溏。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婚育史:未婚。
月经史:经量少,经色暗红,有血块,经期规律。
体格检查:T 36.2℃,BP 110/72mmHg,P 72次/分,R 18次/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紧。
辅助检查: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腹部及盆腔检查亦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疗:
灸法。取纯净干燥精细食盐;制作新鲜的生姜片(直径约2~3cm,厚约0.3cm),用三棱针在其上针刺数孔;准备大艾炷(直径约2cm,高约2.5cm,重约1.5g)备用。取穴:神阙、关元穴。患者取仰卧位,将食盐填满于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再将制备好的新鲜姜片,分别置于神阙、关元穴处,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顶端,自燃自灭,燃尽后,易炷再灸,连续灸6壮,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灸完撤掉艾炷。用温水清洗干净脐部,治疗完毕。灸后,疼痛基本消失。连续治疗3天。为巩固疗效,按上述治疗方法,在下次月经前3天开始施灸,连灸6天。按照此法,连续治疗了3个月经周期而告痊愈。随访3个月亦未见复发。
按: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言“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华佗神方》曰“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一·月水来腹痛候》记载“妇女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痛经的病机可概括为虚实两端,实者以寒凝、血瘀、气滞、热壅导致冲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不荣则痛”,是以气虚、血虚不能濡养冲任及胞宫。西医学根据生殖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以青少年女性为主,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扁鹊心书》云:“妇人除妊娠外,有病多与男子相同,但男子以元阳为主,女子以阴血为主,男子多肾虚为病,女子多冲任虚为病。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月信之行,皆由冲任而来。”本案患者冒雨受凉后出现痛经,有明显的寒邪侵袭史,后每逢经期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因此考虑为痛经,寒凝血瘀证。“寒凝”当属痛经的首要发病因素,亦是原发性痛经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窦材认为女子以阴血为主,多以冲任虚为病。故本案治疗选取任脉之神阙、关元穴,关元穴乃《扁鹊心书》使用最多的腧穴,俗称“丹田”,《类经图翼》云“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神阙穴,又名下丹田,又有“脐通百脉”之言。隔姜灸此二穴,以共同发挥温补冲任,培肾固本,散寒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