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穴位禁忌

1.穴位禁忌

禁针穴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古人对禁止针刺与需谨慎针刺穴位的统称。《黄帝内经》提出的10个禁针穴位有脑户、廉泉、上关、气冲、委中、冲阳、手五里、乳中、缺盆、鱼际,若针刺不当,可导致死亡、气胸、肿胀、聋哑、晕厥、大出血等不良后果。《黄帝内经》所载与涉及的禁针穴多位于脏腑或器官大动脉相应的部位。魏晋时期《针灸甲乙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针灸甲乙经》云:“神庭禁不可刺,上关禁不可刺深……鸠尾禁不可刺。上刺禁。”《针灸甲乙经》共记载禁针穴16个,其中新增13个,包括7个绝对禁针穴(神庭、鸠尾、脐中、三阳络、伏兔、承筋、乳中),3个禁深刺穴(上关、云门、人迎),3个刺多见血的穴(颅息、然谷、复溜)。该书首次对禁针穴作了集中总结,并将其进行了系统归类,其禁忌亦基于穴位所在部位是否存在重要脏器和大血管而定。宋代《太平圣惠方》首次提到小儿禁针穴——囟会,全书散见主要禁针穴11个。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次提到3个妇女禁针穴——三阴交、石门、合谷。

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是现今可见最早提出22个禁针穴的记载。“除六俞”是指去除心俞、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6个背俞穴。窦默认为背俞穴靠近重要脏腑,应禁针。此外,窦默提到22个禁针穴位。由于金元时期部分医籍的亡佚,无从考证22个禁针穴的说法是窦默的原创还是对他人的继承。有医家认为22穴是: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

由于古代针具较为粗糙,局部损伤明显,故对位于头颅,大动脉、大静脉,或大的神经干、神经丛等部位的腧穴,以及重要脏器附近,应禁针。此外,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易导致针刺感染,也是将穴位列为禁忌的重要原因,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