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心书》流传

六、《扁鹊心书》流传

《扁鹊心书·跋》载“《扁鹊心书》三卷及《神方》一卷,宋绍兴中开州巡检窦材所集录,已尝锓板行世,而岁久湮没,人间少有见者”,可见原刊刻的本子都散佚了。现代学者据《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以及王琦的后记,总结出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版本印行之前的流传:

窦材→……胡钰→胡道周(胡钰之子,原本)→胡纪云(胡钰之孙,手录副本)→王琦(乾隆三十年重刻)

清代胡钰(古月老人)得到《扁鹊心书》,“诧为奇书秘册,宝藏不啻在琅函玉笈中”,并参论百余条。胡钰去世后,他的儿子胡道周曾找当时有名的医学家王琦表示希望能重刊此书。王琦作为当时有名的医学家、刻书家,不忍《扁鹊心书》湮没,也是历经波折,最后才得以刊行。《扁鹊心书·跋》载:“其子道周继其业,尝手其书示余,曰思欲重刊,以传于世,而家贫乏力,迟之十余年,竟不克刊。道周亦没,历今又十余年,见其孙纪云语及是书,因出其祖手录副本见示,上有参论百余条,拾遗补阙,可谓窦材功臣。第字句不无讹错,边方亦有蠹蚀,问前者所见原本,则归横塘一藏书家。余深以不得再见为歉,又恐此本久亦湮没不存。爰加校勘,即以参论诸条附注其下,以付剖劂。”

王琦在跋文中也明确指出此《扁鹊心书》并非窦材原书:“窦氏材生于宋之中叶,而书中有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之语,又钟乳粉方下,訾丹溪‘多服发渴淋’之说为谬,又言制法见时珍《本草》,何缘举元明人之书而及之,其为后人增益无疑,兼知是编非窦氏原本矣。”但考虑到此书的重要性,王琦即用胡念庵参论的《扁鹊心书》至清乾隆乙酉(1765年)重校刊行。

《扁鹊心书》重刊后,现代目录学中一般均有记载。《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04878条载有14个单行本: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王琢崖刻本、清乾隆刻本、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医林指月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刻本、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赞化文社刻本、清青莲书屋刻本、清浙衢三余堂刻本、清上洋江左书林刻本、清刻本、清抄本、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1917年)、江阴宝文堂刻本(1928年)、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除单行本外,尚被分别收入《医林指月》《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丛书中。有学者对可见版本进行比较,发现版本之间存在文字不同等情况,将其分为两个版本体系。一是清乾隆刻本→医林指月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宝纷楼刻本→清光绪七年上海王氏藏板→医林指月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图书集成本;二是清刻本青莲书屋藏板→清刻本上洋江左书林藏板→清刻本浙江衢州三余堂藏板→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扁鹊心书》全书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计有论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载病64种,计64篇;下卷载病53种及周身各穴,计54篇。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词》及《进医书表》各l篇;卷末有附方94首,《附金线重楼治证》《服金液丹各种引药》《神治诸般风气灵膏》《汗斑神效方》各1篇,王琦所作跋1篇。其中上卷突出体现了窦材的学术指向,其五脏辨证上承钱钟阳,下启张元素、李东垣,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自温补诸家上溯易水学派而至《扁鹊心书》。

窦材重视扶阳,提倡灸法,在针灸方面为现代扶阳学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擅灸关元,引火归原,为临床急重危证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为后世针灸临床运用提供了历史借鉴。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曾感叹:“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福建名医留章杰在50年的行医实践中,攻病用灸,卓然有效,他认为灸法很有效,特别是对疑难杂症。针灸名家谢锡亮用灸法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等顽疾,每可救人于险绝中,深得病人信赖。谢锡亮认为,对于疑难大病,灸法已成为常规疗法,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堪称简便验法。但书中记载仍有未解之谜,如《太平圣惠方》载“灸柱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可推测窦材着肤灸是化脓灸,但何有“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的描述。众所周知,化脓灸灸至四五壮时疼痛感最为强烈,之后便不觉疼痛,为何五十壮后仍须服用睡圣散?是其法非如现代化脓灸的操作方法,还是其灼伤非只皮肤?诸如此类问题,有待艾灸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阐明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灸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