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带状疱疹
李某,女,78岁,河北沧州人。就诊时间:2016年7月15日。
主诉:会阴部疼痛1周加重伴腹泻3天。
现病史: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会阴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外洗剂治疗,效果差,症状逐渐加重。近3日出现腹泻,大便为水样便,每半小时至1小时1次,每次量100~300mL,自服抗生素治疗(药名不详),无明显效果,并出现左臀部疼痛,来我科就诊。自发病来食欲减退,恶心,无呕吐,睡眠差,小便量少。
既往史及其他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3℃,BP 135/78mmHg,P 56次/分,R 18次/分。神清语利,精神萎靡,气短懒言。腹软,无压痛,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左侧臀部可见3簇淡红色皮疹,略高于皮肤,直径1~2mm左右,会阴部烧灼感。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蛇串疮,湿热内蕴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疗: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八髎,左小肠俞、膀胱俞;环跳、阿是穴。俯卧位,环跳速刺,出现触电感后出针。之后针八髎、小肠俞、膀胱俞,八髎沿骶后孔进针,背俞穴直刺,捻转泻法。阿是穴及疱疹区域针体与皮肤成10°~15°角平刺,围针,留针20分钟后起针。仰卧位,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其中气海、足三里行提插补法,中脘、天枢、三阴交平补平泻,阴陵泉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后起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起针后,予左侧八髎区域及左侧疱疹区域走罐治疗及激光照射,走罐隔日1次,激光每日1次。配合口服蒙脱石散剂,每次3g,每日3次,饭前服。治疗3日后,患者腹泻停止,食欲有所恢复,仍述无力,会阴部及左臀部疼痛略有好转,依前法针刺,又治疗1周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会阴部灼痛缓解,左臀部疼痛显著减轻,食欲可,能进食易消化食品,大便基本正常。上述针刺处方去中脘、天枢、气海,其余治疗方法不变,再巩固治疗1周,共治疗2周余,诸症缓解,停止治疗。
按:该患者就诊时值三伏期间,依据天人相应理论,春夏季节人气浮于表,针灸治疗总体应浅刺。从疾病角度讲,该例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皮神经,频繁腹泻则提示内脏受累,故机体内外同时受邪,表里同病,病气部分在表,部分入里,故在总体浅刺基础上少数穴位应适当深刺。遵循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综合患者就诊时机、病位深浅、病性寒热虚实、病程长短等因素,总体浅刺为主。针对患者湿热内蕴,取阴陵泉直刺,泻法,从荣置气,清热利湿,引邪外出。中脘、天枢、背俞穴直刺,平补平泻,调理脏腑,通腑泻热。又据患者皮神经受损,在皮损区域给予沿皮平刺,祛除表邪。患者老年,数日腹泻,已出现气虚症状,为避免邪去正衰,予气海、三阴交直刺,补法,益气扶正,标本兼治。该患者急性起病,病程相对短,故治疗1周余控制症状,再巩固1周痊愈,中病即止。综上,天人相应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不能拘泥“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的原则,应综合考虑人气、病气、正气、寒热等各种因素,精准施治,才能补虚泻实,标本同治,迅速起效。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出现水疱和红斑,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疼痛症状的病毒性皮肤病。在皮疹出现前可有皮肤瘙痒、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的表现,并伴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可因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器官移植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该病的西医治疗主要有系统性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等,对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用药。中医疗法主要有针刺、中药外敷、中药内服等方法。针灸疗法,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可选择围刺法、华佗夹脊穴针刺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并配合刺络拔罐等。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微波等。另外治疗本病需要注意预防与调摄,如预防感染,注意休息,慎起居,畅情志等。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带状疱疹属于针灸的优势病种,在病变早期,积极给予针刺,皮疹区及病变阶段夹脊穴刺络拔罐或走罐,皮损区激光或微波治疗,或配合火针点刺皮损区域,一般治疗1次即有效,数日控制症状,大多在2周左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