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治神,气至效达

2.重视治神,气至效达

窦默针刺“治神”,不仅包括调摄医患双方之神,还包括对人体气血之神的治疗调节。窦默从多方面考虑影响患者气血的因素,从生理病理把握气血之神,以求做到针刺后患者体内气血有所调节改善或恢复正常,从而达到神定效至。

(1)治情志之神:窦默遵从《黄帝内经》治神的观点,从调节医患情志两个方面论针刺“治神”。其云“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绝不可粗心大意,轻浮草率,且还要求医者的品德高尚,端正思想,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才能够令气聚于针下使得气。窦默又进一步指出,“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已定而可施”,医者不能局限于针刺的刺激作用,而应先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情况,进针之前,必须环境安静,让病人适当休息,对初次针刺的病人,要消除其对针刺的恐惧感或怀疑针刺疗效的心理,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以保持情绪稳定,精神乐观,思想集中,然后再进针施术,这样才能促进得气,提高效果。若病人精神疲惫,恐惧不安都不利于得气,故不宜针刺治疗。除此之外,窦默强调进针后要时时注意病人的表现变化,随其反应适当施术,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令气至效达。

(2)治气血之神:窦默在针刺时不仅注重对医患双方精神情志的调节,且对于调摄患者气血之神颇有心悟。窦默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强调气血的重要性,从取穴到针刺补泻手法都必须以气血为基础,如“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说明针刺治病原则在于通过调理气血使经络畅通而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窦默对患者气血之神的调节与治疗,在针刺后皆有体现。进针前,根据日中时辰选择气血充盛的穴位,并给予押手按压之法促进此穴位气血的运行;进针后,根据月相盈亏、病邪深浅反映的人体气血盛衰情况行补泻之手法;留针时,根据人体气血的充足与否,决定留针的时间长短。可见,治神贯穿整个行针过程,且治神既是调节人体气血,促进得气的方法,也是得气的目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经气“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可知准确判断经气来至的时间和针刺时机,可以准确得气、促进行气的效果,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据此,窦默指出关于针刺之前取穴位的方法,言“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才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是指纳甲法,其根据十二时辰,配合十二经脉气血盛衰,按一日中开某穴方法,准确的选取针刺穴位,从而易于得气,提高疗效。

《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窦默强调每于针刺治疗中,医者双手协同的重要性,即针刺治疗前,要在应刺的穴位上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做较重的按压、揉捏或爪甲掐切,以达到“欲令气散”之目的,同时可令筋肉松弛,待肌表痛觉稍减,以右手持针轻轻点刺入穴,并徐徐而进,使针刺不痛。通过左右手相互协作,既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又可使针刺穴位气血流畅,减少肌肉挛急发生滞针,同时还可固定穴位,使其充分显露,置针准确,从而使气速至。

在进针后,窦默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将人体气血盛衰与月之盈亏相类比,以此来选取补泻手法。《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云,“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认为人体气血盛衰的过程,可以比拟为日月光辉,有着固定的强弱时间,可作为针法补虚泻实的依据。“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提出针刺应根据月郭盈亏来实施。若妄施补法,则产生如吴昆《针方六集》所言“人身营气与太阴同盈亏,故当其盈而补,是谓重实,令人络有留血”的不良后果。

留针时间应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此说明应据病候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患者的体质等具体情况,决定留针与否。寒证、虚证宜留针,热证、实证不宜留针。气不至时,采用不同的候气法静留以待气至,或施行进退、提插的针法,以催得气,从而达神定效至的目的。

窦默重视针刺时医患精神之神,患者气血之神,从而调节人体气血,其根本目的是使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达到最终的“治神”,获得针刺疗效。正如窦默《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所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蠲邪扶正”,“决凝开滞……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由治情志之神,到治气血之神,达到“气血依归”的治疗作用,可见治神得气,神定则效至之深刻含义。